R:
I:
“相互尊重”(mutual respect)既是正面管教的众多工具之一,也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它是使用其他工具的理念基础(其他核心理念还包括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注重过程、无条件的爱等)。对这些核心理念——当然包括“相互尊重”——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使用工具的时候达到正向教养的目标,否则,对工具的运用很有可能偏离正向教养,而达不到我们期望的目标。
正面管教所界定的相互尊重的态度主要是三点:
第一,我们相信自己,同时也相信孩子的能力;
第二,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想法都有真实的兴趣;
第三,我们有意愿承担事情的后果。
我们在听到“相互尊重”的时候,常常都会点头表示同意。这似乎已经成为大家在教育孩子时的共识(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家长),觉得没有必要强调和再学习。可是事实上,在我们通常谈论“相互尊重”的时候,我们往往都是只重视了“尊重”而忽略了“相互”。我们更多的时候过于强调了对孩子的“尊重”,而对家长的尊重却轻描淡写了。这或许是因为长久以来对严厉型(控制型)教育的反思,让我们在这方面矫枉过正了。
如果只是尊重孩子,顺从孩子的意愿,那么孩子学会的是依赖父母而不是独立;同时单方面的强调尊重孩子,极容易走向另一种我们反对的教育方式——娇纵。因为当你不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就总会心存疑虑:我这样是不是不尊重孩子?然后在这种对自己的反复疑问中不知不觉的走向娇纵。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再次强调的是“相互”。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孩子们也要学会尊重我们,进而学会尊重其他人。
孩子们有他们的需求,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有我们的需求。我们的需求也需要得到孩子的尊重,比如有的时候,我们也想要不被打扰的独处时间,读一本书或者去看一场电影。我们的情绪也需要被尊重,比如感到累、感到难过需要孩子的安慰,或者是高兴快乐需要分享给孩子。
你需要明白的是,有了“孩子”并不代表你要放弃“自己”。你不仅是拥有了为人父母的新身份,同时你自己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这个世界存在着。并且只有你尊重自己,并要求孩子尊重你的时候,孩子们才会学会尊重。
另一方面,对于严厉控制型的家长来说,仅仅因为你是家长就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认为孩子对自己的服从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单方面的只尊重家长的需求,而忽视孩子的需求。那么你将收获的是一个胆小怯弱,恐惧而没有自尊的孩子。当这样的孩子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不要去责怪孩子怎么了。而应该首先反思作为家长的我们究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会了他们什么,如果你只教了服从,那么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学会其他你期望他们拥有的品质。
A1:
我在和宝宝的相处过程中,非常重视和注意“相互尊重”的态度。
比如,宝宝有的时候见了陌生人,大人认识,他不认识,不愿意打招呼。奶奶姥姥就总是要求他要喊人,要打招呼。
我就对他说,如果他自己不想喊可以不喊。不过招呼长辈是一种礼貌。交给孩子自己来决定要不要招呼。
结果,多见几次面,宝宝自然就要打招呼了。
实际上,对于陌生人的戒备是宝宝的本能,作为家长当然是没有必要违背这个本能来要求孩子。要相信孩子有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这就是相互尊重的态度的第一个要点。
又比如孩子不愿意睡午觉,我也会询问他的想法,然后告诉他我的想法。这就是相互尊重的第二个要点。对双方的想法表示出兴趣。
再比如孩子不愿意按时吃饭,那么我也会尊重他的意愿,但是他自己也要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那就是只有等到下次吃饭时间才能吃饭,中途是没有东西可以吃的。这是相互尊重的第三个要点。培养孩子承担责任的意愿。
A2:
以后我还会继续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运用“相互尊重”这个工具。并将它与“赢得合作”结合起来。
当然啦,不仅可以将这个工具运用到育儿中。在亲密关系或是职场中也是可以运用的。向对方示范你是如何尊重对方的,将有助于你收获对方的尊重。
1、遇到对方不合作的时候,要相信对方有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2、遇到分歧时,询问对方的想法,表示出你对对方想法的兴趣;
3、如果对方做出了决定,不管这个决定是否是你喜欢的,对方应为这个决定承担后果。
这三点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职场关系中是通用的。
同时在运用的时候,记住“相互”二字。
相信自己也有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不要轻易否决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想法也要有兴趣;
如果你做了一个决定,也要有承担后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