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链接:【你 拍我画】人物类 | 亲子
这幅照片,色彩和画面都极为动人。第一眼看到它,不由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而那时女儿已上大学,越读越感觉相见恨晚。当时读得相当投入,时不时地就把自己和女儿代入进去。对照书中内容,开始反思自己对女儿从小到大的教育。结论自然是——遗憾总是难免的。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以,虽然遇见这本书有些晚,但是通过对照反思,仍觉受益匪浅,在与女儿日后的相处中受益良多。
当时,曾摘抄了大段的读书笔记。现摘录部分内容,既是分享,也是重温。
父母制定家庭的基调,他们对每个问题的回应决定着这个问题是会升级还是降级。因此,父母需要抛弃那些拒绝的语言,要学会接受的语言。这些语言我们都是知道的,就是父母和客人、陌生人交谈时使用的语言。那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保护你的情绪,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在跟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在处理孩子的日常要求时,父母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也像刀,他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当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家长往往意识不到是因为不安的情绪导致了那样的行为。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做出正确的举动。
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息,但是如果听他们说话的人接受他们的想法,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那么他们情绪的强烈程度就会减弱,身上锐利的尖刺就会消失。这不仅适用于孩子,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孩子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干扰,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药。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的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在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痛苦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对成年人是这样,对孩子也是如此。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他们对父母的爱就会更深。——《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不能用粗鲁的方式教育孩子懂礼貌。在教育孩子有礼貌时,父母必须要有礼貌。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不可能靠大锤来灌输。价值观亦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爱戴、尊敬的人同化,吸收他们的价值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留神倾听孩子说话并体谅孩子强烈情感的父母,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是有价值的,是受到重视的。这样的重视会带给孩子自尊。个人价值得到承认的感觉会让孩子更有效地处理身边的人和事。而父母否定性的反应很容易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如果必要,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
当孩子违反了规定的限制时,有教育意义的方法要求父母坚持和蔼但坚定的成年人形象,绝不能跟孩子争辩、啰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孩子并不需要避开所有的悲剧,不应该被剥夺痛苦和哀伤的权利。当孩子能够为了生命和爱的终结而哀悼时,他们的人性得到了深化,人格也更加高贵。——《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没有可以绕过的弯路。父母帮你绕过的,生活会带你一一走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根本没有弯路。当然,也没有捷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活动链接:你拍我画
2017年11月7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