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成西九
|| 东哥说职场 今天是日更第91天
|| 转载请联系作者,违者必究
先通过度娘给大家做个科普。
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
亚瑟·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疯狂投水自杀身亡。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前一段时间先后写了两篇文章《阅读什么书可以让你成长更快,更有底蕴》,《阅读什么样的文章可以搭建知识体系,可以更有格局》,前一篇是说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书,后一篇是针对碎片时间应该阅读什么样的文章会更好。一个是看书,一个是看文章,应该说这是现代人最常见的阅读形态。
其实,阅读只是一个基本功,当然,如何练好这个基本功你可以参考这两篇文章给的建议。有了基本功并不等于你就“更有底蕴”“更有格局”,就像我前面文章所写一样,这只是输入,如何内化,如何输出,这需要独立的思考能力。
所以,阅读-思考-内化-输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成长过程。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只是大量阅读,把读书当成空闲时光下不动脑筋的消遣,那么长此以往,他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后会失去行走的能力一样。”一味地追求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让知识成为过眼云烟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要想将所学得的知识内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在整个思考过程中,结合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或是把你的认知和其他的认知互相比较,或者得出新的认知。
读书或学习,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可以随心之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第二种就是有目的读书学习,比如想学习时间管理,就专门找时间管理的书籍。
但无论是那一种读书方法,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因为只有思考了,你才能决定你要记住什么,你要如何运用,你要如何才能举一反三,你接下来应该阅读学习什么等等。特别是通过阅读思考激发的“兴趣”就更要深入了解学习。
我通过大量阅读发现了自己的阅读偏好,比如国学类的书籍渐多,所以家里的《论语》、《四书五经》、《弟子规》、《道德经》等不仅仅是我在读,小孩也跟着学里面的成语故事,影响到全家人。佛教类的书籍《佛陀传》《次第花开》等,这些书可以开拓你的思维境界,引人向善,修心养性,所以要多读。方法论和工具类的书在逐渐减少,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部成长史,你把你从小到大阅读的书如果按照年度记录下来,这可是一件非常有趣儿的事情。
人类的思考是经过大脑的,大脑安全地盘踞于人体的最高层,在那儿过着一种相对自足独立的生活。不过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忽略它的存在,忘记给其提供理所应当的原料。大脑的思考是需要原材料的,阅读学习就是提供原材料。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没有思考,让大脑丧失了原本具有的天赋。
所以再怎么忙,都不要忘了你还有义务为自己的大脑提供原料,营造一个富裕的环境,让它过上一种纯粹的理智生活。这既是一种拯救,又是一种回归。
阅读过程中如何思考呢?
第一、是要弄清楚书中所写的含义。一本书少则十几万字,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会对你有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逻辑推理呢?还有就是他的写作思维是什么呢?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到目前为止,只是通读了一遍,然后就开始一章一章的读,他的书很烧脑,所以只有反复阅读才能理解。我估计这本书我可能要反反复复读几次才能领会书中的含义。
据说,张五常在大学念书时从不缺课,他上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一个很知名的教授在课后来问他:“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他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这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第二、有的作者写的书文笔行云流水,语词优美。比如赵星的《从北京到台湾,这么近那么远》《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挺住,意味着一切》,她的文风犀利而又现实,治愈而清新,很擅长描写人物心理而且励志。我在想我如何也能这样写。比如我原来看金庸、梁羽生的小说,看三毛的小说等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看完,把情节大概了解就可以了,而且,你看的多了才知道,原来每本书中的故事都差不多,如三毛小说中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几乎每本书都有。
第三、学会关联思考,比如看完《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后我就在想,是不是所有的工匠精神都可以这样解释?是不是从小培养小孩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是不是很多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技之长,就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些方法?等。把无关的事情能关联起来的能力是一种建立结构的能力。很多碎片化信息看似毫无关系,实际都存在某种联系。关键就在于你是否善于思考。
第四、我们也可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角度去思考。最早提出“批判思考”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Edward Maynard Glaser。他认为:批判思考是倾向以审慎的态度思虑议题和解决难题的,它要求对理性进行探索,并对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所认识,并有技巧地运用这个思考方式。简单一点就是说可以“挑战”权威,“挑战”领袖。
例如,最近国内比较火的一个老师写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说什么善用时间等,我看完目录,再看几个章节就不看了,为何呀?因为书中根本没有自己核心的观点和逻辑推理,都是学习别人的,其实是一本很好的书评或者读后感。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别人现成的知识,更是为了在别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发现和提高自己的认知。你若在四大名著中总结发现了自己的独特认知,不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书就是这个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源动力。
第五、就是学以致用了,光读是没用的,思考以后关键是在用行动,实践出真知。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果。”阅读学习也是如此。
读完一本好书,花3倍时间思考。思考是为了走的更远。
往期人气文章:
想读书请戳《阅读什么书可以让你成长更快,更有底蕴》
想创业请戳《我在简书写作两个月,写出了一个创业项目(附商业计划书)》
不会阅读请戳《一年阅读300本书的秘诀》
情商不高请戳《情商高的人就是会说话》
能力培养请戳《从知识到能力只差一支笔》
了解老板请戳《老板有没有格局,看看公司年会就知道了》
想当签约作者请戳《连续日更60天拿下简书签约作者的秘诀》
东哥说职场 今天是日更第91天 || 转载请联系作者,违者必究
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喜欢就点赞或者简信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