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及孩子“不良行为”背后有四个目的:寻求关注,权力之争,报复,放弃。
当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解释这四个错误目的时,人们常常会问:“你怎么能老把孩子往这些框子里放呢?”
德雷克斯就会回答:“我不是老把孩子往这些框子里放,而是我老在那里发现他们。”---正面管教
读完正面管教,4岁半儿子就慷慨地为我提供了实践机会。
01 好爸爸坏爸爸
昨天晚上,他在客厅蹦蹦跳跳时,抬脚过高绊到电风扇的电源线,扑通摔倒在地。
担心他安全,我条件反射大声呵斥:"你不要踢电风扇,危险。"
他听了很不高兴,马上咚咚咚跺着脚,跑到卧室,躺在地板上哭,而且大叫:我不喜欢爸爸,再也不要爸爸做朋友了。
他摔痛了,也知道自己错了,但当我批评他时,他疼痛没被接受,反而被训斥。
如同厨房地上很滑,你摔了一跤,疼的不轻,指望老公安慰时,你老公大声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跟你说了要小心点!
你的感受肯定不好,小孩也是如此。
他在房间哭了一会,我和他妈妈进去,一左一右抱住他:宝宝哪痛?
他抬起头,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们,然后指着小腿:这儿痛,然后不忘控诉一句,坏爸爸。
我抱着他说,好宝宝。他妈妈也说:好宝宝。我们俩的脸都贴着他的脸,亲他。
这是我屡试不爽的绝招,当他说坏爸爸的时候,我就说好宝宝,多说几句,他就顺着说好爸爸了。
他流泪看着我们,一会说好爸爸,一会说坏爸爸,后来自己都不清楚要说好爸爸还是坏爸爸。
我们抱紧他,不到半分钟,他就平静不哭了,然后出去玩,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而平常至少是这个时间的三倍。
孩子最需要鼓励时,往往得不到鼓励,大人最需要理解孩子的时候,往往不能理解。
小孩子因能力所限而做错的时候,需要先关注他的情绪。
静下心来,让他觉得有安全感,平复情绪之后,他感觉到爱,自然而然行为就会转变。因为被爱或者爱别人都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当然从这件事本身,也有可改进的地方,比如孩子对父母过度依赖,这个我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还在摸索中。
下次可以做的更好的是,让他参与进来,设计一个积极暂停区,摆上他喜欢的汽车,让他生气的时候回到暂停区,调整自己的情绪。
02 我不喜欢妈妈了
孩子是一视同仁的,昨天和爸爸闹别扭,今天轮到对妈妈有意见。
今天早上他说我不喜欢妈妈了,皱着眉,在床上赖着不肯起来,按照往常,他可能是寻求关注,觉得妈妈去刷牙不陪他了。
于是我对他说:“让我猜猜看你为什么不喜欢妈妈?你可以告诉我猜的对不对。”
“你不愿起床,是想让妈妈过来陪你睡觉?”(寻求关注)
“不是”
"妈妈欺负你了,你很生气,不想听妈妈的话?"(报复)
“不是”
忙活了半天,我都没有猜对,正当我搜索枯肠要问他第N个问题的时候,他主动说了(估计被我问烦了,或者觉得我太笨了)。
“妈妈给我穿的衣服,我不喜欢,我喜欢那天在幼儿园玩水枪的红色衣服,上面有小汽车”
“所以你不愿意起来是因为你想穿衣服自己说了算?”(权力之争)
儿子眉头舒展了,“对!”
“爸爸给你找”,我找到了给他。
“对对对,就是这件,谢谢爸爸”
我跟太太意识到,孩子是寻求权力,因为他希望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而不是听任大人安排。
太太提出一个好建议,前天晚上让他自己去选好。我非常赞同,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获得有价值感和归属感。
03 踢球引发的权力之争
有时候一些不良行为很难确定目的,但是用正面管教识别目的两种线索,还是可找到蛛丝马迹。
一次我和孩子在客厅踢足球玩,当他踢进我的球门时,非常开心。“yeah,我进球了。”
但当我踢进他球门时,他就会很不高兴,把球举过头顶,狠狠摔到地上,然后头也不回气冲冲地回房间。
我叫他回来继续玩时,他一直跟我说,这个球不算。直到我回应时,他才肯回来踢球。
不良行为其实代表了他未能达到期望时的情绪落差。因为他无法通过言语表达,就通过“不良行为”体现出来。
从正面管教第三章识别不良行为的两条的索来看,我的感受不是烦恼(过度关注),不是伤害(报复),不是沮丧(放弃),接近权力之争(感觉受到挑战,孩子认为我进的球不算,他进的才可以)
首先,孩子目的和放弃有些像,都退出了比赛,但不是放弃,因为他的好胜心仍然在,仍然希望改变规则有机会战胜对手。
其次,类似权力之争,争夺谁是裁判,判断进球的有效性。
再次,也不是寻求关注,因为我正在陪着他。
最后,归纳为报复似乎也不妥,因为因为他并没有让我受到伤害的举动。
在真正读懂正面管教之前。我不自觉的会陷入权力之争。和他争辩,跟他讲道理,说这就是足球比赛的规则,输了你可以赢回来。
但这样的结果往往火上浇油,升级为更加激烈的情绪反应,就如正面管教第三章提到的,孩子陷入权力之争的时候会变本加厉。
结合第一和第二条线索,基本可断定,孩子的不良行为目的是权力之争。
在识别是“好胜心”导致的权力之争后,需要退出和他的争辩,不需要和他辩驳比赛规则,只是告诉他,我知道了。
继续游戏,等他心情平静下来的时候,我用他能听懂的语言告诉他,失败是成功的妈妈,输球是赢球的爸爸。不用太看重胜负。
然后让我惊讶的事情出现了,晚上睡觉前我们在玩木头人的游戏,平常我赢了他,他都死活不肯。
这次我让他赢了几次后,他跟我和太太说,我赢了很多次了,这次我要让爸爸赢,他就故意让我赢了一局。
我知道他以后还会因为有好胜心,还会有权力之争,但是我相信这样的沟通,会在他幼小心灵播下一个种子,胜负其实有时没那么重要。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个气馁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鲁道夫.德雷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