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世界里,荷园并不陌生。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每年都种莲藕,而那片荷园正是我上学的必经之地。那是一个刚刚满足于温饱的年代,大多数人忙于生计无暇去欣赏一些精神层面的美,只知道最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就是最有价值的。为了尽早收获肥大的莲藕,园主总是在莲蓬还没有完全长好之前甚至是荷花初开就把它们摘下来了。所以小时候家乡的荷园里,荷花和莲蓬留給我的印象是不及莲藕深刻的。每到仲夏荷花盛开之际,让我在心里为之雀跃的不是荷花的美而是埋在污泥深处可以果腹解馋的藕!
第一次发现荷花的美是1999年在婆家的第一个暑假。婆家水乡的地貌迥异于娘家山区的,那里的一切对我都是新鲜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绿油油的麦田和豆子园。我每天和孩子们一起穿梭于小桥和豆子园,欣赏水乡自然的美。有一次,一个邻居告诉我们,附近有一大片莲藕地,荷花正开着,好看极了。于是某日黄昏,带上流行的傻瓜相机,我和家里的几个孩子在婆婆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往那片荷园走去。远远就看到好像碧波间伫立着一个个带尖头的粉红色小团子,我们欢呼着加快了脚步。走近一看,微风中碧波般荡漾着的是高矮和大小不一的荷叶,一团团粉嫩粉嫩的正是含苞初绽的荷花!我们兴奋地留影于荷园,笑容灿烂如那些已经盛开的荷花。落日余辉把我们的脸跟荷花相映生辉,真的好看极了!
上个周末,朋友圈里突然刮起了一股赏荷风,满屏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和“映日荷花别样红”勾起了我对荷花的思念。今天下午,终于和我们科组一班可爱的小伙伴们,通过好友发送的定位自驾来到了离城区四公里多一点的一处荷花园。这是一个商业化的观赏荷园,荷园不大,车子只能停在园外的黄泥地停车场(免费)。如果只想走进去赏荷拍照就要收费(25元/人),如果进去吃饭消费就免费赏荷拍照。另外,游客可以自己摘取莲蓬,两块钱一个。虽然不是周末,但像我们这样带着赏荷目的来吃饭的游客却不少。傍晚六点多,简陋的农庄就满席了,之后还有两批人来了找不到席位又遗憾地走了。被淡淡的夹着泥土气息的荷香包围着,我和小伙伴们品尝着园主的原生态绿色食品,极尽放松⋯⋯
荷园的变化,恰是现代人们的经济观和价值观的变化吧。物质充裕之后,人们正趋于追求多一些精神层面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