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转述周梵老师说的:尊重并且接纳一个人,从了解一个人的生命背景出发。
所以我们在接纳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基于一个人的信念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他。比如我那个朋友,他一直都呆在农村,对于他来说,城市的拥挤和快节奏是不能适应的,我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在农村的马路上,横七竖八的停着车子,有的时候,甚至一辆电瓶车就停在马路中间。对于城里人来说,马路是公共资源,一个人把电瓶车停在马路中间,那简直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挑衅。但是农村马路上停的电瓶车却理直气壮,为什么?因为那门口马路曾经是他家的菜地,自家房子造好,剩余的宅基地就成了马路,而且即便不是自家的菜地,这地也是村里的集体土地,我们都有份。大家都知道,我们买了房子的公摊面积是大家的,你可以走路,但是放个煤炉,被人谴责那是理所当然。物业可以理直气壮的把你拿走。可是农村里的马路,就是我们村的,我刨了它,只有村干部可以来和我扯蛋。你一个外地人,在内心谴责下可以,敢在嘴上叨叨,信不信你走不出这个村子。一有事,村里人保证全体围追堵截你,因为他们是一起的既得利益者。
两种不同的生活背景,过个马路的状态也完全不同,城里人骂乡下的人闯红灯不文明,乡下人说城里人傻帽,没有车,还傻呆在那里等个破灯。
“缝缝补补又一年”对于曾经遭受战争、饥荒的父母,奶奶来说,你把没穿破的衣服扔掉,那简直是种犯罪。
一个有洁癖的人,觉得你的邋遢真是不可想象。
你让唐僧吃一串肉试试?
其实不管对还是错,都是在适当情境里针对适当人群的一种秩序维护。这个对与错,是基于绝大部分利益需求为主,或者说是强势群体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法律、道德就是如此。
但是内心的评判,都只是基于个人内在信念的匹配而已,我不喜欢的就不对,我喜欢的就很好。你没有能力让自己成为对他人生杀予夺的法官。正是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是法官,而造成了彼此相互评判的混乱。用自己的信念体系投射于他们的对与错上,这种的投射、评判,都不具有真实意义,换句话说,都只是个人的答案。如果我们都觉知,并且明白所谓的对与错,都只是个人的井底观天,那么我们才会心存慈悲,并且以了解他人的生命成长背景,进而尊重他人所谓的行为和语言,所以即便你自己说的对的,但对于别人的信念系统来说,也许也是值得商榷的。微软公司的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说:生活中的经历,让我获得了越来越强的“同理心”。就是因为他基于“同理心”的管理模式,让一个庞大的,内部纷争不断的企业,重新走向了新生。他说:“我的爱好就是将同理心置于追求一切事物的核心,从我们发布的产品到新进入的市场,再到雇员、客户、到合作伙伴”。萨提亚.纳德拉所强调的同理心,我的理解:就是了解他人的背景,尊重并接纳他人的利益需求,进而洞察关系的共同利益。这样的关系必定是共赢,并且能得到相互之间的足够尊重,没有攻击与评判的关系、不存在对错评判的关系,才是最合理和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