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甫的纪行诗《石龛》而知秦州至同谷(成县)之间有一险绝之景一一八峰崖。
其让杜公深感远道绝壑,怪崖对峙,皆如烈猿猛兽。但杜诗字里行间,叹自己道途危苦,感百姓颠沛流离,并未对石龛之景做任何描述。为探其究,几年前曾与研究杜诗的胖胖君等友人去过一次八峰崖。那次去,他们专心为探访杜甫的行迹而不停采访,拍照,记录,忙的不亦乐乎。而我这个外行人,只被那鬼斧神工的飞崖,绝壁,走兽,佛龛所震撼,以至多年以来魂牵梦绕,惦念于心,想着能再去重游。终于,于2016年5月1曰与儿同行。
我们驱车沿十天高速,一个多小时便来到八峰崖下,八峰崖位于西和县的石峽镇,距县城也就十几公里地。但要爬上山顶,却需要考验体力和胆量了,找到一处稍微平坦之地停好车,背上简单的行囊开始了我们的行程。
山下通往山腰的路,正在用水泥硬化,比上次来宽了许多,但硬化前的砂砾垫层仍不平整,尘土飞扬,着实让人看景之前先呛进一鼻子灰。连接在这水泥路上的是通往石龛的小道,小道沿山而上,蜿蜒曲折,宽不过一尺有余,时曲时直,时陡时缓,人工雕凿在悬崖峭壁边缘,更要命的是脚下全是松散的砂砾,悬崖边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走在上面需得全神贯注,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绝壁深渊。儿子平日是极捣蛋的,今天都走的小心翼翼,他抢先走在前面,不停的提醒:"妈妈小心"还不时停下来,回头紧张的关注我,让我哆嗦的腿坚定了许多。好不容易手脚并用沿绝壁爬到石龛,己是汗流夹背,眼前一条云梯凌空飞架,绝壁而岀。想必这就是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从天水赴成县途中所作的:“……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长诗里的云梯了,颤微微地站在云梯之上,不禁问儿子:"你说杜甫是坐着马车还是推着独轮车来到崖下的呢?"儿子思索片刻,严肃的答道:"肯定是推着独轮车来,不然他怎么会写岀那么厚重的诗呢!而我坐小车来只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篇日记了。"是啊,不经历风雨,没有生活积淀,又怎么会有千古佳作呢?
站在云梯之巅,放眼远眺,葱绿的林海层层叠叠,原始林墨绿,人工林绿中带黄,奇花异木点缀其间,各种鸟儿婉转歌唱,愡若置身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林海之中,有八峰突起接天,飞崖凌空衔月,远看峰峰叠堆,细膲又各自独立,每峰形态各异,有的象慈悲渡众的菩萨,有的象笑囗常开的弥勒,而且眉目清晰,袈裟披身,让人诧异八峰之像皆象佛而非异类,并与传说中伏義的诞生地仇池山相望,天地造化之神奇不觉让人敬畏。想起上次来,就在这一密林深处,曾偶遇一莽蛇在脚下迅疾而去,吓了个半死,至今觉得有一双闪着绿光的神秘眼睛,在密林深处与这八峰依偎,安逸幽然,注视着我们,不急不恼,就在某处。
山有仙之灵,八峰崖最让世人神往的还是建于绝壁飞崖上的石窟。八峰中有一相对高度约200多米的山崖,山腰有一高约15米,长约60米的天然洞穴。穴内建有殿宇,唯有一条百余米的凌空栈道连接。听守庙的老者讲,庙宇原有造像200尊,1960年因火灾,庙宇木建筑和部分造像焚毁,现仅存宋、元、明、清的造像90尊和部分壁画。 因属国家级文物,部分石窟不对游人开放,冷峻的守庙人如炬的目光不停扫视游人手中的烟头,像机和举动,他的严谨反而让我觉得可以说服他,一番诚恳的交流,老者答应带我们去关闭的窟内看看。
八峰崖石窟的造像不同于现代造像高大华丽,身高和普通人高矮胖瘦相当,形体饱满,衣着精美而典雅,实为雕塑中的精品。二弟子迦叶、阿难侍立两侧,显得老成、持重。左右分别为弥勒、燃灯佛像,神态自然和悦。十八罗汉分列两侧,神态各异:有的侧耳俯视、似在沉思;有的昂首挺胸、威武冷俊;有的活泼顽皮、嗔痴含笑;有的做着鬼脸、微露皓齿;还有的蹙眉怒目、两眼圆睁、握拳挥掌、勇猛刚健。个个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左右壁上绘有l2部天王壁画,线条明晰,形象逼真,为八峰崖之一绝。尤其是菩萨造像,面部饱满圆润,皮肤细腻,表情栩栩如生,就像邻家大嫂一般亲切自然,凝目聚神仿佛就能听到她的耳语,你不由得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肃然起敬,尤如对佛的敬仰,而对眼前的佛却有着对人的亲切了。
因为游人较多,守庙的老人看着有些着急,我们不便久留,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开石窟,儿子机灵的对老者说:"爷爷,感谢您让我们见到了最美的雕塑,拜见了最美的佛。"老人释然的笑了。那饱经风霜的面容和淡淡的微笑像极了侧立石窟的伽叶。其实我知道,在这群崖林海中,远离尘世,孤独坚守,虔诚呵护,人和佛,佛和人己融为一体,相伴相生。
下山的时候,儿子仍然抢先走在云梯便道的前面,以防我摔倒滑下崖去,其实就他的小身躯,怎能挡得住一个成年人的重量呢?但守护这个词由古到今,亘古不变,让人温暖,这也许就是人间有佛,佛渡众生,众生向善的缘由吧!
此时,崖上一尊大钟在山风中摇摆,叮叮做响,穿透身心,我仿佛看到杜公推着独轮车正一步步走向云梯,我也看到戴着墨镜的青年,青春四溢奔跑着一路而去,历史与当下,当下与历史,宁静成一颗永恒的心,在八峰崖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