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特色,就是成人之学。
1.西方文化传统对人的定义
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基督宗教。基督宗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因人犯了原罪,被上帝打入凡尘,人堕入凡尘之后,念念不忘在上帝之城—伊甸园的美好生活,上帝也没有完全放弃人类,他会拣选他所认可的人在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让他进入天国。因此,人类惟一的永生之道就是信仰上帝,忏悔自己的过错以求得上帝的原谅。人是神的造物,是上帝的仆人,人最重要的是信仰上帝。
西方文化的另一大来源是希腊文化。希腊人认为人是理智的人,柏拉图的学说揭示了这一原理。柏拉图认为,人类所处的世界是虚幻的,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个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举例言之,我们常说三角形,但现实世界有绝对的三角形吗?没有,绝对的三角形只存在于理念世界,现实中的物体不过是对理念世界中物体的模仿而已。柏拉图有个洞穴之喻,一群人被绑缚在椅子上,不能向后看,只能向前看,他们的背后有一堆火,有一些道具在人与火堆之间晃来晃去,在人对面的墙上出现各种幻影,因为人不能扭头向后看,因此,他们认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其实它们不过是一些幻影而已。有人挣脱了绑缚,发现了这一切,他又走出洞穴,看到了是光和外面的世界,他又回到洞穴里面,告诉其他人真像,但是其他人都不相信,而且因为此人刚从光明的外界进来,忽然进入黑暗导致因为看不清而踉踉跄跄。其他人讽刺他,你眼都瞎了,脚下的路都看不清,还说看到外面的世界如何真实美丽,真是笑话。柏拉图的这个喻言,喻意之一,就是说明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我们感官中感觉到的现实事物不过是理念中的真实事物被火光映照在壁上摇晃的影子,人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那个真实的理念世界,才能获知世界的真相。
2.儒家文化传统对人的定义
儒家不一样,他认为人是在社会关系中定义的,人是社会人。人在不同的对象面前,有不同的角色内涵,比如在儿女面前就是父母亲,应该慈爱,在父母面前是子女,应该孝顺,在兄弟姐妹面前应该讲友和悌,在朋友面前应该讲诚信。这一切的道德内涵,孔子用一个“仁”字来表示。因此,儒家认为人是道德的人,道德的基础不是信仰,不是理性,而是内在的真诚的情感。
孟子举了一个比喻,说一个小孩快要落井了,任何一个人路过,都会把小孩抱起来,免得他掉下去。这个人的行为,并不是求得什么名誉、金钱,而是完全出于内在的恻隐之心,如果没有恻隐之心,那就与禽兽没什么差别了。这个恻隐之心就是内在真诚的情感,人从内在真诚的情感出发,才能端正心灵,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表现出合适的言论和行为。
因此,儒家谈做人,关键是真诚,由真诚出发,做到仁义礼智信诸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否则,就是衣冠禽兽了。
这个标准其实也不高,就是孝悌忠信而已,但为什么人们往往做不到?原因无它,就是物欲炽热,妨碍了本心而已。
做到孝悌忠信还不够,人还应该向上提升,成为君子,君子是什么?就是不仅自己知道并实践做人的道理,并且帮助别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帮助别人实践诸德,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自觉觉他。
儒家还有两个概念,贤人和圣人。贤人是君子中的佼佼者,圣人是君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了。一般来说,能够造福一方,或在某个领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就可以称为贤人了,而只有那些为国家、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才能称为圣人。在孔子的语境中,能够称为圣人的,只有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区区数人而己。而孔子本人,绝不敢称圣人,我们现在称孔子为大圣人,至圣先师,是后人所褒扬,而非孔子之意。
需要强调一点,儒家谈做人,除了要有道德,还需要有才能。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才能,不赚点钱,如何赡养父母;如果没有才能,如何替他人办事,为国家民族尽忠;如果没有才能,又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是非常现实的,他不谈高调,但也不是唯利是图,他主张中庸,在合适的,或者说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简单生活中涵养性情。
3.成人是底线,有机会一路往上走
我们皆是普通人,一定要做到成人的标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遵老爱幼,诚实有信。如果有余力,再向上走,能够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尽量帮助别人。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也。”如果风云际会,机缘碰巧,你有了一个较大的舞台,希望你能够成贤成圣,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人们还能记住你的名字。
网上曾经有一个段子,说到成功男人的标准:
3岁,不尿裤子;5岁能自己吃饭;18岁能自己开车;20岁,有女朋友;70岁,还能自己开车;80岁,还能自己吃饭;90岁,还不尿裤子;100岁,还没挂在墙上;300岁,还在墙上挂着。那你就是成功的男人。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一句:“300岁,还在墙上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