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十八岁,既有眼前的饥饿,又有诗和远方。”
这是白岩松在《鲁豫有约》分享读书经历的开场白,简简单单,却能触动人心。
对于饥饿感,那种饥肠辘辘的感觉,可能是比较容易体会的,“人是铁 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正因为饥饿,才让人有了去寻找食物的迫切需求。
阅读,不也需要这种饥饿感吗?
白岩松的这段演讲,我反复看了多次。短短的几分钟,他不仅仅为观众讲述了读书体验,分享《朦胧诗选》给他带来的影响与改变,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意识到,当一个人认为读书比填补肚子更重要的时候,这种阅读的饥饿感,产生出来的对于读书的迫切需求,才会愈发的强烈。
回想自己最近的读书状态,缺少的不就是这种饥饿感吗?书倒是买了不少,但真正一字一句读下去的,几乎没有。走马观花,浅尝即止,泛泛浏览,缺少思考,这种阅读的意义,可能与阅读本身相差太远。
读书应当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当阅读如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时候,方能称之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