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模式”的阅读是看完《读懂一本书》后感受比较深的一个体会。在书中作者指出了一些读书的作用,比如:
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大量阅读,答案自现。
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
读书这么重要,是不是只要读书就一定有效呢?我觉得不一定。虽然读书一定会有收获,但是不同的读书方式对收获的大小影响是非常大的。
读书方法有很多,比如:碎片化阅读,快速阅读,主题阅读,深度阅读等。那么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效果好呢?书中提倡以讲书为目的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方式能够迫使自己主动的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而不是被动的跟随作者的思路。这样能够更专注,能够进入沉浸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读到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可以产生足够多的摩擦和挑战,大脑就会建立交叉和神经元连接,这样才能产生深刻的记忆。新的知识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孤立的输入。
关于快速阅读,书中说到:“千万不要着急,或者想走捷径,一定不能小看累积的过程。一个人读书绝对不是一下子读得很快”。快速阅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理解力。理解力就是面对一本书,对于你来说,书中的新知识点有多少,新知识点越少,你的理解力越强。也就是说,当你的基础性知识足够多的时候,你才拥有较强的理解力,快速阅读才可能发生。基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的。作者说:“大概集中地读了一百本书以后,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轻松,而且很容易抓住重点。这说明久而久之的训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读书就是要真正理解其内容,把书本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有些工夫不得不花。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当理解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读书的时候,书中的新旧知识的比例会到达一个合适的数值。这种比例让你感到具有挑战又不会觉得太难,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叫作心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不愿被打扰,抗拒中断,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到阅读和思维上,同时产生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当然“心流模式”的阅读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在积累理解能力的阶段不急于求成,一本一本的吃透,以慢为快,我想这是新手应该秉持的重要读书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