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爱阅帮的帮主
《挑战不可能》综艺节目中,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能熟背400首诗词,识字3000+。
视频评论底下有家长表示羡慕,对比自家的孩子,识字才1000+,心里莫名焦虑。
在教育内卷的情况下,这种育儿焦虑见怪不怪。
事实上,孩子有必要在学龄前识那么多字吗?识字早真的是件好事吗?
有一位伴读家长就曾向帮主提问:给三岁的孩子伴读时要不要指读,要不要教他识字。
这是很多家长都有过的疑惑,然而亲子阅读不等于识字。
我们如果想要通过亲子阅读教孩子识字,需要遵循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人类语言的发展顺序,否则可能产生反作用。
01
识字越早越好?
识字敏感期:5~7岁
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玛丽安 · 沃尔夫在《普鲁斯特与乌贼》书中指出,孩子阅读需要众多的脑区合作才能完成,不同脑区的联系和合作要靠髓鞘形成。
而大多数孩子的神经纤维髓鞘需要到 5~7 岁才基本发育完成。
所以孩子普遍在这时候开始进入识字敏感期。(但每个孩子情况不同,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较早或较晚。)
他们先是对文字产生兴趣,然后逐渐增加对文字的注视时间,最后在阅读神经逐渐发育的过程中,才初步形成文字阅读脑。
简单来说,孩子学会阅读文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并非越早越好。
否则,很有可能造成反作用。
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就曾这么说过打乱孩子发育规律的危害:
儿童在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并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相信不少家长都听说过“三年级现象”:
那些小时候聪明出众,在各方面比别人领先的孩子,一到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落后。
很多教育专家指出,造成 “三年级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超前教育”。
过早借伴读教孩子识字、数数、写作等超前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在拔苗助长,而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培养孩子终身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与其紧抓孩子起跑的速度,不如培养孩子到达终点的能力。
01
想要孩子识字更多?
少不了听说基础
人类的语言经验是从听和说开始,再发展到用眼睛去读、用手去写的阶段。
美国阅读研究和推广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书中把这四个阅读阶段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
我们可以想象孩子的大脑中有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叫做听力词汇。
当听力词汇蓄水池的水积累到足够多就会溢出来,流向第一道堤坝:口语词汇,接着是第二道堤坝:阅读词汇,最后才是第三道堤坝:写作词汇。
比如认识「足球」文字,孩子先是通过成人的声音和引导,看到、摸到或感受到足球的形象,然后将足球和「zu qiu」的发音跟眼前这个黑白的圆形物体相关联,最后才是认识和写文字「足球」。
也就是说,“听”是词汇最初来源。
我们为孩子读绘本时,他实际上已在逐步积累词汇。
这时候我们如果过早强行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文字,容易导致孩子花力气在指读识字上,减少对阅读的兴趣,影响了听力输入的体验。
更严重的,孩子还有可能对阅读产生厌恶感。
如果没能让孩子在幼儿时期体验到“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我们要想让他日后喜欢阅读就会相当困难。
伴读最重要的是,孩子要以欢喜、享受的姿态
进入阅读,而非被识字关卡挡在阅读门外。
03
什么时候教识字?
如何伴读识字更快?
那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教孩子识字?伴读就不能教孩子识字吗?
当然不是, 孩子识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那么我们教孩子识字也需要顺势而教。
当孩子到了识字敏感期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孩子的敏感期积极回应。
伴读时除了指读,我们还可以通过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识字,如读《小雪人多多》这本绘本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用纸屑堆一个“雪”字、一起看和雪相关的动画、一起讨论雪的由来……
这样既能帮助孩子认识文字,还能加深孩子对绘本的理解,还能将寓教于乐的阅读深入孩子的童年,为他的终身阅读打下基础。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为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等红绿灯时,和孩子介绍路边的店招牌名字;
回家路上,让孩子找一找下地铁的站名;
周末去公园,带孩子认一认公园石碑牌上的字……
这样孩子识字就像喝水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中汲取文字的营养。
以识字为目的,只会让孩子离阅读越来越远。
以阅读为目的,让孩子走进浩瀚无垠的书海。
愿每一个孩子在识字的路上都能被父母的耐心滋养,获得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