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内容:
1、自定义一个简单的数据集
2、自定义简单的图片数据集示例
3、设置Batch_size以及数据集打乱
4、数据集读取提速操作
一、为什么要写Reader?
简单来说,Reader是一种数据读取器,具有常用数据处理操作,可以快速定义自己的数据集。
在上一篇中,在定义数据和数据读取方面的代码非常短,5行不到。
既然可以做到如此的短,那么为什么还要把这些封装成Reader(数据读取器)呢?
原因也很多,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
1、快速对数据进行打乱、分组、多线程处理
2、更方便进行异步处理
3、速度有提升空间
4、逻辑结构更加清晰,后期维护更加简便!
二、写一个简单的Reader
先直接上代码!
import paddle.fluid as fluid
# 1 初始化环境
place = fluid.CPUPlace()
exe = fluid.Executor(place)
# 2 写一个简单的Reader
def reader():
data = [i for i in range(10)]
for sample in data:
yield sample
# 3 进一步封装
batch_size = 8
train_reader = fluid.io.batch(reader, batch_size=batch_size)
# 4 遍历一下封装后的数据
for i, data in enumerate(train_reader()):
print("第", i, "轮\t", len(data), "\t", data)
输出结果为
>>>
第 0 轮 8 [0, 1, 2, 3, 4, 5, 6, 7]
第 1 轮 2 [8, 9]
其中第一部分不必多说,正常的初始化操作。
第二部分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成数据data = [i for i in range(10)]
然后再遍历这个数据,每遍历一条数据就使用yield
进行返回。
yield
可以粗略的理解为返回当前的变量,但不终止循环。
如果每次都把全部数据return
掉,10条数据还好说,但数据量多了就不太合适了。
所以这里使用yield来进行“吐”数据。
那么数据读取部分写完了,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呢?
为了更好的进行训练,我们还需要设置Batch_size,这也就是第三部分。
fluid.io.batch(reader = 定义Reader的函数名, batch_size = Batch_size大小)
注意reader =
的是函数名reader
,而不是reader()
!
除此之外,如果还想对数据进行打乱,还可以在这时增加打乱操作
reader = fluid.io.shuffle(reader, buf_size=1024)
train_reader = fluid.io.batch(reader, batch_size=batch_size)
这里的buf_size
是打乱时的缓冲区大小,设置为5则视为每5条数据划分为1组,每组数据组内顺序打乱。
我们设置为buf_size
为5,batch_size
为10,看看会输出什么。
>>>
第 0 轮 10 [4, 0, 2, 3, 1, 9, 6, 8, 5, 7]
>>>
第 0 轮 10 [2, 0, 1, 3, 4, 5, 8, 9, 6, 7]
>>>
第 0 轮 10 [0, 4, 1, 2, 3, 6, 9, 5, 8, 7]
可以看到前5条数据总是0-4之间的数字,而后5条总是5-10。
那么buf_size
是不是可以设置很大呢?
当然可以,即使设置为1024都没事,并不会一次性读取那么多的数据再进行打乱
三、复杂的Reader--自定义图片数据集
以简单验证码数据集为例(Demo数据集在文末GitHub链接中可找到)
贴一下数据集大致结构:
文件夹下有2000张单个数字的图片,每个图片命名为索引号.jpg
而标签数据集在一个文本里正序排列。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写一个Reader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IL.Image as Image
data_path = "./data"
save_model_path = "./model"
# 读取标签数据
with open(data_path + "/OCR_100P.txt", 'rt') as f:
labels = f.read()
# 构建Reader
def reader():
for i in range(1, 2000):
im = Image.open(data_path + "/" + str(i) + ".jpg").convert('L') # 使用Pillow读取图片
im = np.array(im).reshape(1, 1, 30, 15).astype(np.float32) # NCHW格式
label = labels[i - 1] # 因为循环中i是从1开始迭代的,所有这里需要减去1
yield im, label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PaddlePaddle接收的是Numpy的数组对象,而不是Python内置的列表对象。所以此处使用Numpy转换一下格式。(其实label
也可以使用Numpy转换一下)
除此之外,还需要为每一个Numpy对象补上一个“1”,代表返回的是单条数据。
举个例子:一张三通道的32x32图片,正常的shape应该为3x32x32(通道数x长x宽),如果直接返回的是3x32x32,可能会被误以为是一次返回了3条数据,每一条是1x32x32。
我们补上1之后变成1x3x32x32,程序就能挣钱认出这是1张3通道32高度32宽度的图像。
同理,目标检测任务会输入图像、标记框、标签等数据,可以模仿上方操作进行喂数据。
四、提速方案
1、异步读取
文章前面些的都是同步读取方案,如果想提升读取速度、实现实时传入数据并预测等,则需要考虑使用异步读取方案。
可从官网文档中找到相关说明
https://www.paddlepaddle.org.cn/documentation/docs/zh/develop/user_guides/howto/prepare_data/use_py_reader.html
但需要注意的是,异步一定比同步快吗?
异步并非比同步快,当数据加载速度跟不上网络运算的速度时,异步才会为训练总进程提速。数据读取完毕之后,当网络部分运算完毕,才有“位置”供数据进入时数据才真正开始喂进网络。若网络部分一直在运算,那么即使数据提前读取了好几组,也是没有“位置”进入网络的。
当然,异步是多线程,占用的开销不会比同步少。
2、多线程数据集处理
如果数据的预处理部分特别繁杂,严重拖慢了程序运行速度,多线程数据集处理则显得很重要。(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是很多)
https://www.paddlepaddle.org.cn/documentation/docs/zh/develop/api_cn/io_cn/xmap_readers_cn.html#xmap-readers
应用在刚刚的自定义图片数据集的Reader中,增加归一化这一步预处理操作。
# 构建Reader
def reader():
for i in range(1, 2000):
im = Image.open(data_path + "/" + str(i) + ".jpg").convert('L') # 使用Pillow读取图片
im = np.array(im).reshape(1, 1, 30, 15).astype(np.float32) # NCHW格式
label = labels[i - 1] # 因为循环中i是从1开始迭代的,所有这里需要减去1
yield im, label
def normalized(sample):
im, label = sample
im /= 255 # 每个数字除以255, 这样可以保证每个数字都在0-1之间,提升模型训练速度和效果
return im, label
reader = fluid.io.xmap_readers(normalized, reader, process_num=8, buffer_size=10)
这里同样需要注意传入的normalized
、reader
均为函数名,并非调用函数(在函数名后加括号),这里的' process_num'为线程数,推荐为CPU线程数的60%,因为部分运算操作仍需要借助CPU,所以尽量不去大幅度占用资源,尽管这些与CPU线程数的关系不是很大。
示例代码以及数据集
https://github.com/GT-ZhangAcer/DLExample/tree/master/easy02_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