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支付宝刷屏了,由于上线了圈子功能,被网友戏称“支付鸨”,小小地火了一把,隔壁陌陌躺枪,压垮豆瓣炮组的最后一根稻草似乎出现了。
故事从“白领日记”圈和“校园日记”圈开始,大约周日的时候,有些用户的支付宝首页的feed流中,出现了一些美女的劲爆图片,而符合一定条件的用户可以点赞、打赏、评论(规则见下图),当然要进一步干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也许用红包聊下去就行,于是乎,凭借支付宝庞大的用户量,圈子似龙旋风一样蔓延开来,早上10点的时候,“校园日记”圈和“白领日记”圈的看过的人数,分别为600万和400万,到晚上八点,数量已分别涨至1600万+和1300万+,这个数据量也许有假,但是增速应该还是能反映真实情况的。
这两圈子,只有女性可以发状态,男性必须信用分高于750分才能点赞打赏。过滤掉屌丝,让需求直接对接,从而提升“射交”效率,并通过性、稀缺等营造话题诱发用户自发传播,从事件本身来看,我觉得“支付鸨”是成功的。
这再次验证了一个事情,对于互联网来说,性是第一驱动力(第二驱动力是无聊)。
支付宝为什么要做圈子?
实际上支付宝一直在尝试社交,背后折射的是对微信深深的焦虑,自2013年8月微信支付功能上线以来,支付宝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这个移动支付市场巨头的不自信,从微信红包上线之后开始愈演愈烈。
马云一向擅长战略布局,支付宝并没有做错什么,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线下场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微信支付的支付笔数(支付金额还有差距)今年恐怕要反超支付宝了(之前创业的项目跟支付有关联,知道些线下支付的相关情况),而这一切恐怕只是因为微信作为社交工具的强粘性和高使用频次,这是马云始料未及的,也是对阿里生态圈较大的一个威胁。互联网领域高频打低频的比比皆是,e代价和51用车被滴滴碾压就是鲜活的事实。社交的三要素是关系链、互动和信息,支付宝所有在社交的尝试,都不纯是为了社交,而是为了构建关系链,挖掘更多用户场景,进而提高app的打开频次和用户粘性。
也许大家会认为支付宝是瞎折腾,但实际情况是,不做的话,等死(当然不会真的死),做的话也许是找死,但没准能蹚出一条路来呢?
圈子的逻辑成立吗?
很难。
本人并没有那么的看衰。没错是很多人在喷,但是包括行业从业人员在内,也许他们边喷眼睛边放着光,打赏的同时想着他妈的怎么搞定这姑娘。支付宝有的海量的认证用户,这次他们从人性的角度利用了这个优势,至少算是一个成功的事件运营,而通过交易这个行为把这些用户串起来,未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逻辑不成立的地方呢?最重要的就是用户的认知,当用户认为你是一个低频的支付工具时,再从低频转型到高频的社交/社区,没有刚需驱动是很难的(所以支付宝这次直接选择了性)。然而这中间的平衡把握极具挑战性,力量不够嘛,用户觉得不过瘾跑了,用力过猛,触碰红线就game over了,且看支付宝如何把控;其次,社交是讲究隐私性的,这是与圈子的开放性相悖的,对于一个实名认证的用户,刚刚为了集五福添加了一波好友,现在突然告诉他现在可以玩陌生社交了,这不是让用户带着镣铐跳舞么?
支付之战的核心因素
支付之战的核心因素在于三个方面:场景覆盖率、安全性和便捷性,三者缺一不可,apple pay,小米支付、三星pay等难以做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线下场景覆盖率不够,试想一下,如果你去10家线下店,只有2家支持某种支付方式,哪怕补贴太大,你也不会在需要支付时候想到它。
而支付宝与微信的支付之战,主要输在便捷性上,战争之初,支付宝因为更全面的场景覆盖率而遥遥领先,微信马上加入补贴大战抢场景抢用户,但后面微信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他和支付宝在初始阶段并不是竞争关系,其实他们在共同培育用户的移动支付使用习惯,所以是竞合的关系,因此16年的时候,微信基本不补贴了,商家最后都会支持支付宝和微信两种支付方式,场景覆盖率和安全性趋同的情况下,便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点微信支付占据明显优势,也是目前支付宝挣扎的主要原因。
短期内,恐怕双方都难以形成绝对性的优势,长期来看也不好说,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