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后讲评课,是最具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课,它是对学生写作后练习作文成品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而形成的一种课型,应该作为我们写作指导的最常用的课型。
本次作文讲评指导课,是在学生上次《遇见你的美》写作练习并评改作文后,发现此次作文依然存在且是学生一直存在的最主要而重要的两个问题:其一是审题不准,出现偏题或离题现象;其二是写作中点题意识和细节描写技巧运用意识缺乏。这两大问题对于初三的学生,即将的中考是亟需解决的,尤其是第二个问题极为普遍,导致大多学生写作中无话写,或普遍用概括性语言写作而少用描写性语言的写作方式,从而体现为写作中字数严重不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就是本次讲评课的主要目的,符合讲评课因学生写作具体问题而适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的总体原则。
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分写作离题——点题意识——细节描写这三个不同层次选取了本次写作中学生当中的病例作文与相对成功的作品分别为范例。范例一为病例范文(离题之作);范例二为文章整体规范达标,尤其是点题较好的作品(点题意识);范例三是在范例二更佳一点的是细节描写比较成功的作品(细节描写)。用以上三篇范文为纲贯穿整堂讲评课,在既有具体材料(病例和优例)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形成直观初步印象,又有在感性材料的拜读和初步感知分析后得出理性的写作知识,这就是写作作后讲评课的最通用的路径,尤其要强调的是写作作品材料必须是来自学生当中而不能空降甚至是名家名篇,那样给学生带来的冲击感不但不会是一种强烈的目标可达性,很有可能带来的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力而没有了比较性甚至可能是疏离感,如此以来,不但使具体材料(病例与优例范文)在学生心目中达不到真实现场感从而让学生形成跳一跳可以达到该有的写作效果的目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具体的课堂流程:首先是展示画龙点睛成语典故的图片让大家讲讲故事,顺势问学生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在今天运用有什么新的意义,从而自然引导到本堂作后讲评课上来。这个环境是一个简单导入顺便带动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提起学生注意力进入课堂的引子罢了。然后展示上次作文《遇见你的美》的话题:
在话题中故意用红色方框标记“传统文化”主题字眼,目的是为范例一病例作文做铺垫。然后让大家先认真看完并思考:此文的主要问题在是什么?经过话题图片的展示以及红色方框的标记提示,大部分很快明白了。然后问这位同学“画龙”成功没有?大家很响亮地说没有,确实是画龙不成反类犬,于是顺势再问为什么?引导学生进入审准题目写作要求即写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文化的具体含义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让学生明确,只有审清题目写作要求才能选准写作题材方能画出“真龙”。
然后选取学生写作中仅有叙事或描写没有议论点出文题的主要问题,让学生看优例范文二,思考本文作者在写作中做得比较好的在那个方面。因为已经用不同颜色标明点题语句,所以学生能顺利明确点题这个问题。于是顺势提出如何点睛,写作中叙事与描写很重要,但是要有强烈的点题意识方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此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从范文中明确“点睛”的三种方式:夹叙夹议式,先叙后议式,先描(写)后议式。告诉学生在写作中有时候看似平淡或偏题的一段话,只是少了一句点睛之笔即可成就佳作。于是,把学生从感性写作材料引导到理性的写作经验,即告诉学生,我们在写作时,永远记住一个这样写作真理:一句话救活一段话。
最后,让学生欣赏优例范文三,思考本文作者在真正做到了点睛之笔后,还有那个方面比第二篇作者做得更好的地方?在第三篇范例中也用不同颜色标注文中细节描写的文字部分,学生也能快速地明确:细节描写的点睛之写作技法,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先描(写)后议的点睛之法。让学生明白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的最大亮点,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就没有灵魂。再次回到范例三运用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明确文中细节描写的两个部分:既有正面的细节又有侧面的细节描写,在议论点题语句的基础上,更有细节描写语段点睛升华主题,使得文章熠熠生辉。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看起来可能偏题或者没有灵魂略显平淡了,其实你可能只少写了一两个细节、关键的一段话,就可以帮你整篇文章点明“主题”、点亮“中心”,这就是细节“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这里,让学生由感性材料欣赏基础上使学生永远记住细节的作用:一段话救活一篇文章。
到此为止,本堂课基本结束,针对初三备考阶段的写作指导,本堂课总结为一句话:考场作文,画龙是拿到基本要求——拿到基本分33、4分左右;点睛是神级操作——为文章添彩拿到最好分数。
整堂课以学生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写作练习的优、劣两种范例为基准,紧贴学生实际写作学情,用离题或偏题之作引出本次习作的主要问题,在明确和初步掌握“画龙”“点睛”之法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用具体习作之优劣体现的优点与问题所在,让学生形成最初最直接的感性认知,并由此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形成一定的写作理论知识与规律认知,这是作后讲评课的出发点和目的,从课堂过程中看,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基本实现。所不足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安排在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去练习,比如在训练学生点题意识时应该提供一个描述性的叙事文段的病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句话来点题;用一个概括性的语句,让学生找准细节描写点训练如何铺开进行细节性描写。以练来反馈本堂课的指导实效。虽然,这样的训练未必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应有的目的,但是至少可以起到学生对点题与细节描写的写作意识的强化。毕竟,写作意识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知道到接受再到潜意识最终到内化为能力的渐进过程,是一个无数次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实践过程。因此,本堂课本质上是一堂写作上的理念指导课,主要是让学生真正明确问题所在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逐渐养成树立点题和用细节描写为语言润色为文章添彩,同时,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写作做好准备,拿到基本分和少数写作能力较好的人尽最大努力在技巧上有所增进。
文无定法但又有法。此话即大而无边也言无所及,大而无边说的是文章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写法,重要的是在乎写作者的心性与悟性所能达到的极限;言无所及说的是说了好像没有说一样,因为写作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精神性活动,非一日非一时也非一节课所能解决的问题。虽然如此,写作毕竟又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人在心智即非智性的宇宙无所不包的因素的综合囊括的日益成熟,是在不断练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并不断学习与解决完善从而日益靠近完美的,这也就是写作作后讲评课的初衷。
写作的指导,无论以何种形式,都是以学生的实际学情即目前学生写作所需为宗旨的。在此基础上,就一定要遵循学生写作后评阅发现问题为前提,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发现之前的传统的作前指导课就无异于“盲人摸象”“无的放矢”的瞎指导,因为作前指导课它对学生的基本学情写作存在具体问题毫无凭据,这样的写作指导课从老师的臆想中出发,因此,这样的指导课就是低效或无效的,很大程度上是浪费时间。今天的语文老师,至此应该放弃这样的理念了。同时,开展写作指导课,语文老师必须有比较系统的写作知识为前提,否则,在批阅学生作文中则无法发现学生写作的问题所在,这样就失去了指导的前提;同时,也无法根据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生成应有的应对措施,这两者都必须以语文老师的写作理念与实践经验与悟性为前提的。其次,即便是作后讲评课,为了指导的有效性以致高效就必须以学生当前存在的最普遍性写作问题为出发点为指导,所以,必须注意“就近性原则”,解决的问题不易贪多,因此,就得注意课堂的容量上有“精简性原则”,如此一来,写作指导课的总体原则的两大原则:就近性原则与精简性原则,以少而精又当的内容逐个击破不断补足学生写作上存在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技法。这就是一个拳头集中出击比十个拳头分散打击有效的目的。
时间是成就一切的唯一关键,写作也是。孔夫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写作者)始终是主题,第一个是学即学习是一个在外力的指导下的吸收,即作后指导课的理念和方法的吸取,但是,对于写作者主体的学生而言,另一个是思即思考,即内化则更为重要,任何学习如果只是过程性的完成,而没有主体内化性的吸收、精神性的凝聚,最终是排他性的,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在写作这个实践性很强的精神活动,体现得尤为突出,毕竟,对于学生这个写作主体来说,指导课老师的传授的理念与写作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
对于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老师首先是应持以客观公正坦然接受的态度,然后是耐心地用三年以致六年的时间去逐个发现并补充完善,关键使要保持“静待花开”的心态,过程最重要,要耐心细致,就近,小步,针对性,放长线钓大鱼,方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