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与画笔(上):雕刻世界,透视真实(持续更新)

看清现实与思维的交界——“事实”

1. 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

科学基于经验性事实构建因果关系,并用数学的方式探索现象的规律。不过它并不追问经验性事实是如何来的,只是当成预先给定的东西。

在自然科学领域,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对自然界进行一定程度的有效控制。在社会科学领域,这种方式可以把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支配关系也伪装成“规律”,竟也能对人群实施一定程度的批量有效控制。

比如,在资本主义的人与人关系中,把充满独特性和意义感的感性劳动过程进行抽象,再用这些可积累的抽象的死劳动(货币)支配具体的活劳动。这种支配方式,是可以在理性、逻辑的层面论证合理的、社会效率最大化的,因此获得了“市场平等”等一系列的伪装规律,这就是奴役的当代文明形式。

人们通过了解或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把货币的增值(把活劳动持续兑换成死劳动)和提升货币增值效率(不能比别人慢,否则你积累的死劳动就会忽然“贬值”)这两条原则作为自己的抉择和行为依据,斗的不亦乐乎,也懒得再去追问它们的渊源和来路了。

只见“事实”的科学,造就了只见“事实”的人。人们很难想到,“事实”不是第一性被给予的,“事实”属于观念世界的,是被建构出来的,它和真实世界之间总有一道裂隙。你只基于“事实”思考,却不去想“事实”是怎么被建构出来的,就只能接受一个结果:现实中存在的感性的、真实的、物质性力量,被穿上了理性的、逻辑完美的外衣,你努力学习、每天“实践”,你在理念世界中渐进渐“明”,却和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2. 清洗掉“事实”,才能看见“真实”

每个人脑袋里都装载了不同的逻辑系统,所以看世界、做实践,就会自带一副“眼镜”,形成自己的视角:

  • 有的人喜欢戴应用层面的眼镜,比如商业、产品、技术、运营、管理等等。
  • 有的人喜欢戴原理层面的眼镜,比如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等。
  • 有的人喜欢戴解释原理之所以是原理的眼镜,比如西哲、国学等等。

至于一个人能获得多少副眼镜,每个人禀赋、经历、喜好、选择、付出不同,并没有一个世俗标准参考。但通常来说,只戴一两副眼镜的人观察拥有多副眼镜的人的行动以及在做的事情,就会像低维观察高维,只能看到一个侧面,即高维度事物在低维上的投影。如果高维事物的变化影响了低维事物本身的发展路径,这种现象就是《三体》中很火的一个词“降维打击”。

有没有破招的方式呢?其实也有,就是类似独孤九剑一样的学问,但是那终究不是凡人可以触及的武器,而是龙之间的斗争武器,可惜,会屠龙的往往本身就是恶龙。真正的力量,都不由任何理性的“观念(idea)”产生,而是现实中的感性的非理性力量,那是龙与人的本质区别,“观念”只是铠甲,对这种力量的观测、表达、少量增幅。

不过今天之所以发出这个感慨,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如何,有一个视角,是我们都需要拥有的,就是摘掉眼镜,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对事情,看到事情本身,对人,看到人本身。这种方法,称之为“现象学还原”。

职场新手一般都会学一个小技巧叫“区分事实与观点”,懂点哲学的人知道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但很少人深究这里的BUG:事实和价值的二分,其实都是观念世界的产物,如果你不能用现象学还原来击穿它们看到现实世界中的“事情本身”,往往会被遮蔽,事情和事实就像森林和木材的关系,“事实”并不客观,都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比如,在法律学和刑侦学里,这算一个常识,称之为“法律事实”,是从事情本身里剪辑编排出来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常常忽略这点,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做逻辑的分析,科学的研究,并在价值层面下功夫。其实,对高手而言,事情本身是怎样的才是关键,只要你可以聚焦改变事情本身,并且不断的建构“事实”,你就能控制其他低维人的观念世界。

洞察思维的机制——“欲望”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鹪鹩,很小很小的鸟,住在一大片森林里,然后它就很得意,觉得自己拥有这么多,实际上,庄子说,它不过占有一个树枝而已,这就是“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那更好玩的是一种地老鼠,叫鼹鼠,他过河的时候就会喝水,喝的肚子鼓鼓的,就很得意,他觉得他喝了一条大河,庄子就提醒他说“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原来,我们那些无边无际的欲望,不过是自己的妄想,我们能拥有的东西,其实真的非常非常有限。我们总是在已经得到有限的时候还渴望着无限,以为那是自由。其实,在有限里面了解到自己的有限,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欲望是怎么来的呢?

欲望 = 需求-需要。

  • “需要”是一个具体的物理对象,比如一碗饭。
  • “需求”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对象,比如一顿美餐。
  • “欲望”是抽象对象和具体对象之间的落差,因为符号对象是可以被无限想象、变化,所以沟壑永远无法弥合,就形成了一种持续的驱动力。

欲望机制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以否定和空无为内核的符号永动机。这很像一堆人排队购物,后面的人总是欲望着前面一个人的欲望,但如果你真的接近了排在最前面的人,这个唯一独特且与众不同的人,这个别人都渴望成为的人,你的手终于搭到他的肩上,问“你到底还欲望着什么?”
他会告诉你“我其实什么都不想要!”
“你什么都拥有了,还什么都不要,这本身太让人羡慕了!”
原来,对欲望的否定和抵御,本身也是一种欲望。这样,一个自我指涉的递归循环就形成了。所以你脑袋里的符号系统从根本上就无法摆脱不了这种BUG一样的设定。

事实上,你天天思考,不断生成概念、判断、推理,无非就是绕着一个符号系统永远无法触及的真实世界跳舞而已。和欲望类似的符号比比皆是,你追问意义,追问意义背后的意义,发现没有意义,没有意义也是一种意义,所以,你又在名为“意义”的符号里空转。理性思维总是有着这种悖论性的内核,但是好在,只要你不刨根问底,就可以继续假装正常生活。

洞察思维的机制——“隐喻”

隐喻是逻辑思维的暗海,我们用物理实在之物理解抽象之物,映射成什么东西往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常见的隐喻:

  1. 爱情即战争:我朝她发起了“攻势”;我“赢得了”她的芳心;我“征服”了她。
  2. 学习成长即比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的成绩“遥遥领先”;距离考试“冲刺”还有100天。
  3. 社会即熔炉:接受社会的“锤炼”;你怎么那么“脆弱”;这个人很有“韧性”。

虽然这种相似性的简化提高了认知效率,但也往往导致我们少年时困于运动场,青年时困于竞技场,中年时困于锻造炉

庆幸的是,类比广泛的灵活性为我们留出了后门:

  • 爱可以是战争,但也可以是共同加工的美妙艺术品
  • 学习成长也可以是一趟充满挑战与乐趣的马拉松

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并非不自由。马克思·韦伯说“我们都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实在精辟,事已至此,逃是逃不掉了,但好在,我们可以琢磨琢磨这网怎么织才能自己让挂得比较舒服一点。

洞察社会世界——金融与投资

金融世界是“庞氏化”的,某种意义上,庞氏骗局就是玩砸了的“准备金”游戏,银行和金融骗子一样,遭遇挤兑,一定破产。但客观的说,银行与金融骗子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区别在于,银行敢于承认它在骗你,它会开诚布公地告诉你,我就是用了准备金制度来扩张货币,你们就是不能挤兑,一切在光天化日之下,道理都写进了金融教科书里。告诉别人自己是骗子的骗子,反而让人觉得是真诚的,就不算“骗子”了,姑且叫“买卖未来魔术师”吧。但有的时候,广大民众偶尔会忘了这一点,比如23年的信任危机,导致以硅谷银行为中心的“买卖未来魔术师”网络即将发生物种大灭绝,好在,及时止血,只要找一个更大的骗子接盘,游戏就可以继续下去。

如果你想在资本市场赚到钱,请记住这个原则: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赚取现金流。无论是卖劳动力、骗别人买股票赚佣金、倒买倒卖、布一个阵(做企业)都行,总之就是获取并出售有价值的东西,准确的说,是“别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有源源不断现金流的前提下,再考虑用金融工具与人博弈。可惜大部分人常常搞反,以为用一点本金就可以在二级市场钱生钱,其实他们以为的“投资”不过就是反复“理性”的赌博,或早或晚给人送钱。二级市场的运作,能在长期上(5-10年)抗住通胀就已经是超高水准了。

在现代社会,价值攫取的模式,确实是从货-钱-货(W-G-W),到钱-货-更多钱(G-W-G′),再到钱直接生更多钱(G-G′),生息资本至始至终都是人们的终极追求。但是G-G′是权力的游戏,底层群众妄图东施效颦,只会万劫不复。

洞察社会世界:“宗教”的本质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象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真实的“人间的力量”被穿上了抽象的“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的衣服。

这种“超人间的力量”的衣服,上古时期是伦理学,中世纪则是神学,比如圣经故事,对大部分凡夫俗子的作用,是利用他们的无能和对死亡的恐惧,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可以被称为“智与善的魔术”,如果其目的是善的,借助人的愚昧又有何不可呢?但对于聪明人而言,其实它也留了一个口子,叫“窄门”,你一方面要明白这些故事因果的来源和可笑,又得穿透它们的遮蔽,领悟到背后的境界,可惜门槛太高。在十五世纪以后,人类被“袪昧”了,神学没落,“宗教”这个词有了贬义性,由“理性”构成的学科是替代品。在那一刻,“理性”就成了更强有力的“宗教”,而且它的厉害之处是不再利用人们的“愚昧”,而是利用了他们的“聪明”——只有信徒打心底里认为“它不是宗教”的宗教,才能在事实上完成宗教的功能,那些伪装成“客观规律、理性思辨”的,不被人辨识为信仰的信仰,才是最强有力的信仰。

你学习着这些“超人间的力量”,妄图了解“客观规律”,运用这力量来支配别人。殊不知,被遮蔽的其实是你自己,你反而看不到真实存在并一直潜移默化支配着你的“人间力量”。

比如某种意义上,比特币其实是经济世界里最真实最真诚的存在,它撇开了所有意识形态的衣服,如实的映射出每一份虚伪,落落大方地告知世人:“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某币圈大佬名言),虚伪才是价值之源,你天生骄傲,活该一生潦倒。如果经济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谜语,那么比特币就是谜底。只不过这个骇人的真相太过露骨和坦诚,你根本无法直视,只能装疯卖傻,说“看不懂”比特币。但好在,你能看懂股市、房产等一系列其他貌似真的有规律且有各种理论护体的金融产品,唯有这样,你才能继续自欺,假装正常生活。然后在某一天,把你积累的那点财富搭进去,当然,那不是系统的问题,你会告诉自己,是我对“规律”的学习还不够,继续买书,继续努力。

比如,22年开始的萧条期以及潜藏的经济危机,也是教徒们日常崩坏,神迹(真相)显现的时刻。在幻象建构的日常之中,我们假装是货币只是无关痛痒的促成交换中介,价值附着在其他商品上,但是这个周期里,突然我们不再假装,我们宁可放弃交换,抛售物资,也要保住货币本身。讽刺的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投资常识,只会让你最终体会到“你不理财,财也不会离开你”。只要你能抑制住自己的贪婪和虚伪的话,“周期论”确实反而能有机会让你发财。事实上,除非能搞到钱,否则理论毫无意义。

社会世界,从来就是由“信仰”维系的,庚古未变。所有的“神”都是人造的,它藏在人的观念之中,让人既崇拜又恐惧。每次造“神”会衍生出两类人,一类是信徒,他们无法理解神,只能匍匐在神脚下,一类是神的代理人,他们既要理解“神”的原理,又是“神”的布道者。代理人和信徒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那要看创造和维系这些“信仰”是为了什么,尤其是它遮蔽了什么?很简单,它遮蔽了人和人之间原本赤裸和暴力的争夺稀缺资源的斗争方式,遮蔽了少部分人对大部分人的支配关系。对于如此功利的神,你就要做出理性的选择。17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叫做与“上帝打赌”。上帝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我们无法知道。但如果按照功利的选择,你应该“信”,为什么呢?如果上帝不存在,你并不会损失太多,说不定还赚到了,如果上帝存在,你不信,可能会有下地狱的风险。所以,作为神的代理人,在古代得学巫术,近代得懂神学和物理,现代要会金融和科技。

洞察社会世界:如何看事

当年30岁入坑MBA的课程,学完之后信心满满,也曾憧憬在商业战场里驰骋一下,至少做一个白武士之类的。后来,学会带上政治学的眼镜看世界,发现商业游戏的底层还是政治,不论如何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和道德伦理包装,说到底,无非就是人和人之间在用某种迂回的方式进行斗争,无非就是少部分人用某种迂回的方式支配大部分人,无非就是人类用某种迂回的方式遮蔽自己与生俱来的贪婪、虚伪和自私。

不论是何种社会形态,都不存在任何前定和谐的阴谋论式的密谋协会,无论是资产阶级主导还是精英官僚主义主导,都不是铁板一块,所有团体内部都必然充斥着高度竞争和路线斗争,都是修罗场。

比如,仅就资本而言,民族资本和跨国资本,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能源资本和科技资本,这些斗争都远比当年苏联的大清洗要剧烈的多。

对任何“主义”、“优美的社会制度”单纯、美好的向往,通常只是非精英阶层们在巨大的、影响着自己生活的力量之下,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不得不自欺欺人穿上的一种叫做“信仰”的美丽外套而已。不懂政治,何以为商。

这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在游戏规则内玩耍,有的人膜拜规则,拼搏努力,打败对手,打赢游戏,然后,自己变成系统的守护者,工具人NPC。有的人对抗规则,绽放理性之外的感性而美丽的人性光辉,然后,像蚂蚁一样被规则碾死。不管商业游戏在如何美化或丑化这些人,我都会为他们的努力感动和鼓掌,但换成我自己,如果不能成为黑客,找到规则之缝,进入游戏的内核攻略游戏,总觉得不够解渴。

洞察社会世界:如何看人

今天读到尼采的一句话:“在需要面前,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虚伪的”。

世俗心理学里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它隐含着唯心论的影子,就是人的精神会影响现实。但你把它翻转过来看,会得到更强的解释力:性格、思想这些理念世界的逻辑产物,其实都是被现实反向塑造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禀赋、感性实践不同,就会不自觉的选择一种“思想产品”作为自己的实践依据。

在残酷竞争中难以胜出的人,往往选择“出世”、“虚无”的思想,看似不羁、清高,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情况,无非是一种不得不压抑欲望的自欺欺人的无奈。(淡水鱼游进海水里,会因为不适应渗透压而死亡,鱼鳃因渗透压不足失水而粘连,无法工作,窒息而死。但洄游鱼,因为繁殖这类基本需求,练就了从淡水到海水的适应力。绝大部分所谓的虚无主义者,像这淡水鱼一样,是因为能力不足或条件不允许而“被迫”选择了虚无,寻找借口让自己的懦弱得以苟活。表面上的“不在乎”,早晚会因为内外部的巨大落差,让自己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反而对生存繁衍和探寻意义同时造成负面影响。

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往往选择“入世”之道,看似功利或理想崇高,实则,斗争和占有都是人的天性本能释放。

而真正有更多选择的人,思想和性格恰恰不会受这些禁锢,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中匹配对应的思想自由穿梭,这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说到底,其实是生活决定思想,实践决定理念,而不是反过来。

洞察社会世界:人与组织的关系

当年自学“组织行为学”,本是很功利的想用在数据洞察项目中。没想到,在互联网沉浸式体验几年后发现,相比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很多思想更适合人和事都速生速朽新型公司。

比如管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组织承诺”,为了留住优秀的员工,公司给予他们终身合同制、奖金、职位等承诺。在很多大而不倒的组织里,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很多专业能力不行但执行力很强的“办事员”——专门给领导解决问题的人。但一旦公司和组织倒闭,“办事员”在越来越专业化分工的社会里,却难有一席之地。

组织行为学则提倡另一个概念叫“职业承诺”。从个体的角度上,其实每个优秀的员工心里都明白一点:每个人虽然笔头上是和公司签合同,但心里却是和自己的职业签,我要给自己选一条职业发展的赛道,然后把未来寄托在它身上,而不是相对不稳定的组织上。因此,从组织的角度上,一家企业的制度和工作安排,如果能帮助优秀的员工在职业赛道上持续成长、持续提高竞争力,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承诺。理查德·布兰森,一个曾被乔布斯视为偶像的人,他曾说过:“聪明的老板,总会先努力把员工培养成最优秀的人,然后再想办法留住他。”就是组织行为学的观点。

其实在互联网公司待久了,你一定会发现,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在乎自己正在和谁共事,越是在乎自己的成长,越是在乎自己能不能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东西。所以在组织行为学看来,优秀的员工,只忠于自己的职业,而不必忠于企业。优秀的企业,在规划好工作目标之后,需要创造环境,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服务,这样双方才能共赢。

当然,所有的理论都不是普适的,都有约束,比如“职业承诺”的前提是,只针对“优秀的员工”。

洞察社会世界:公平与效率

在复杂世界里,如果运筹学学的好的话,设计一个事情通常都不是为单一目标服务的。

“流程”的设计,除了文章里提到的解决效率、分工等问题,我觉得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略的角度——解决人对公平与正义的感受。

比如法律使用“程序正义”,无论结果如何,流程必须是标准化严格执行的。因为法律把人性看得很低,人都会犯错,每个人也都会按自己的利益来认知和运用“公平”这个思想武器,人性使然,“程序正义”算是构建了最低线的正义保障。

有时候,流程正义所解决的人对公平与正义的感受问题,往往比解决效率问题更重要。

社会世界技能:理论与实践

真正好的理论、观念,总像是“密纳法的猫头鹰”,只在黄昏的时候降临。如果没有切实能改造现实的手段、经验、结果的支撑,一切看似在逻辑上光滑、完美的框架,都只是空中楼阁,很难适应现实中粗糙的地面。但如果没有这只猫头鹰的“鸟眼”,你又只能始终趴在地面上,用“虫眼”走路。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对理论家和行动者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沟壑,但是对实践者而言,正是艺术和机会。

社会世界技能:产品思维

我一直觉得,想做好产品,在内心里恰恰不能把“产品”本身太当回事,否则很容易陷入一个个用户单点需求的满足中,进而在产品的功能层、框架层、表象层的抽象中自娱自乐。忘了自己应该盯着现实世界中要解决的问题,以“产品”为杠杆大范围的解决这些问题。说到底,产品只是梯子,千万别抱着梯子沾沾自喜,而忘了自己是要登上高处的人。

回到产品设计的角度,产品是用来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工具,问题越复杂,解决它所用的产品必然也越复杂。所以“简单”,从来都不是产品设计的目标,“易用”才是。什么是“易用”?——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后,理解它,消化它,把复杂留给自己,然后,封装它,简化它,把清晰、易懂的交互界面呈现给用户,给别人简单。

其实做人和做产品是一样的。在这样的世界里,所谓成长,就是不可避免的从单纯慢慢变得复杂。但如果总是把自己的复杂扩散给别人,就会成为让人迷惑、费解、抵触的“诺曼产品”。在商业世界里,好伙伴和好产品其实有同样的标准——有足够的心力体力脑力来驾驭复杂,给别人一个简单、真实的界面,降低自己的可变性和可预测性,一个复杂却易用的简单人。

社会世界技能:表演

在表演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形象质感”。对一个演员来说,并不仅仅是时代背景、场景、衣着这种社会属性,最重要的恰恰作为一个动物有着这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动物感,这种感觉,在演员的心里,而传达出来的媒介就是——瞳孔。所有外部东西都可以包装,但是只有包装,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只不过换不同的背景做同样的事情,很难给予角色灵魂。所以,论表演,不能演一类人,要演一个人,不能演抽象的人,要演具体的人。所以,论表演,剧本之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角色,父亲、丈夫、恋人、职员,也包括你自己定义自己成为的那个“自我”,这些角色承载着别人以及你自己对它的所有行为的预期,只要你在生活中穿着这些角色的“衣服”,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一种表演。从表演学的角度上看,过分的“做作”和过分的“真实”,其实都是不真实的,是演技拙劣的表现。

过分的“做作”,指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说这个人很能“装”,而是过于符号化的表现,执着于场景、服装、台词,甚至是刻意的感情流露,这就导致了角色过于偏向社会性的“人”,过于脸谱化,缺少了“人”同时也是一种动物的质感。这种质感,不在语言、表情里,而在眼神里,它能让对方穿透任何表象感受到你也是一种动物性的真实感。如果一个人无论演绎什么角色,都过分“做作”,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乏生命力。

过分“真实”,是另一个极端,是对符号化的过度否定,给人带来的“真实感”,实则也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过度的表演,演多了,就成为粘在自己脸上的面具,就成为“你”了。这种“表演”的最大问题,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就是缺乏灵活性,以不变应万变,很难应对现实生活中无比复杂的“剧本”。

所以两者之间的“度”的把握,就是水平。

我常发的这张《喜剧之王》的剧照里,这本书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是演员的圣经,它提到的修炼方法,即使在表演学之外,也能给我们很多借鉴意义。演员的自我修养到底是什么呢?

  1. 技术修养:注意力+想象力+感受力。演员要在瞬间就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入角色。想象力,用来把文本翻译成真实的人。感受力则用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情绪。它的训练过程叫“心理、形体、行动分析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物理动作的方式建立心理动作,从而找到角色的内部性格,再由内而外的构建外部特征,两者结合,就是真实的人。

  2. 生活修养:其实就是随时随地的体验生活,包括所有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瞬间,都是演员的养料。没自己叠过被子,演不好军旅生活,没有经历孕育抚养孩子的过程,也很难演好父母。

艺术都是实践性的。有时候,我经常觉得,生活和艺术,本质上是在讲同一件事。

活久了你一定会发现,人和人之间是不存在真正的相互理解的,这算是大脑结构的生理限制,所以,妄图经由“沟通”达到“理解”来消除隔阂,注定失败。最终消除隔阂方法,不是无所不知的脑袋,而是对对方预期角色真诚、真实的演绎(表演)。正如恋人之间,对彼此的心意无法彻底了解的距离,只能靠爱来弥补。

社会世界技能:技艺的修炼

早上去机场的路上,远程看看奇奇用稚嫩的小手指练琴,感觉甚至欣慰。奇奇在乐理、跟谱弹奏和听音上都表现超强,常常给我一种天赋异禀的感觉,但手指控制、手和键盘感觉上都差点意思,这些属于技巧的层面,只能搭上时间刻意练习。

很多技艺的修炼都有这样的特点,需要天赋灵感+刻意练习。

想起我自己练写作,最早只靠灵感流淌写出大量文字,但是可读性很差。提升的方式就是仿写知名作家的段落,先自己写,再对照人家的文字,找到措辞、标点、断句等区别,一点点琢磨、优化。画画、唱歌、演讲、谈判、设计等等这些技艺,大抵都是如此。但凡经历过任一技艺修炼到极致的过程,你一定会发现天赋和灵感是第一重要的,它们是直达事物内核本身的,而需要刻意练习的技巧部分,只是因为它们的表达形式受到由人类思维构造的系统、工具、规范的约束,不得不做出的社会性妥协。同时,技巧也是关照新手用的梯子,如果你已经爬到高处,就可以“登楼撤梯”,但是过度迷恋梯子,甚至站在梯子上洋洋自得,四处布道,就本末倒置了。

转念又想到“人工智能”。曾经“符号主义”盛行,人类认为自己的形式逻辑是最厉害的,所以只把这部分教给机器,1957年的数学定理证明程序“TL”,它成功的证明了38条数学定理,后来又发展出了启发式算法、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理论与技术,以及当前最常用的技术——“知识图谱”。但是这种机器一直都是很“傻”的,至少和人类的综合能力相比总有巨大差距。现在看来,人类真正厉害的似乎是不可逻辑的部分,在无边无际的经验暗海中,不断喷发出来的灵感火山,那种力量,汹涌澎湃。而它的形成过程显然不是经由顶层设计实现的形式逻辑系统,而是根据外部的持续反馈持续进化的自适应、自寻优、自组织系统。

回到对奇奇的培养上,任何技艺的学习其实也都是一种为了直达目的却不得不做出的迂回绕道而已,真正的底色是希望能让你爱上学习本身,爱上运动本身,爱上阅读本身,爱上劳动本身,这就是我们能留给你终身受用的最大礼物。

社会世界攻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1. 选择游戏角色

社会世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谜语。只不过它高明之处在于,它把自己伪装成一套逻辑自洽的教科书,让大部分人越理解、越误解。不过在我看来,只要是由人类设计和构建的系统,都是逻辑化的,都有漏洞,攻略就在那里,但是你不能直接访问,只能“黑”进去,这就需要你有一种更高级的读教科书的态度,比如读经济学,不是为了掌握所谓的经济规律,而是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这个态度,同样应该作用于,社会学、金融学、历史、管理学等等。

有人觉得,简单的活着不好吗?事实上,世界本来就复杂,你觉得简单,只是你处理世界的世界观太简单了。复杂,是成长的代价。发现复杂,接受复杂,驯化复杂,尽量给别人简单,就是成熟的标致。大到建设一个政治经济体,小到做一个业务,设计一款产品,经营一个团队,都是一样的道理。怀念简单,只是成年人对童年的缅怀。

在符号世界里会有两种高手:

  • “白武士”拥有超人的实力,他们可以持续学习,运用智识、禀赋、资源等优势,在既定的规则中胜出,一路打怪升级,扶摇直上,但他们又不会安于享受支配别人的乐趣,而是试图改变规则,保护被支配的人们,达成心中某种崇高的理念,以此获得成就感和快乐。可惜在现实中,白武士凤毛麟角,有类似理念的人大都先天资源禀赋不够亦或者是智识不强,通常最后只能成为符号世界的奴隶或出世隐居。

  • “黑客”则是单纯不想做奴隶的人,不想被控制,就必须需“黑”进符号系统。如何“黑”呢?就是得再学习一套民众视角的知识,两种知识两种视角正、负综合,方能撕开符号世界的口子,看见被符号遮蔽的真实。

至于做“黑客”还是做“白武士”,这就是个人偏好了。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参加比赛,只为输赢,也总有一些人,不在乎输赢,就是喜欢游戏本身;很多人一生都致力于努力消除自己遇到的所有不确定性,追求确定性的依赖,追求万物有序,也总有一些人,膜拜混沌,把不确定性看做礼物,帮别人消除不确定性是一种生意,与不确定性共存再包装成确定性的东西是一种乐趣。

2. 选择做困难的事情

今天中午去剪头,我看理发师刚剪完一个人,我就说“要不要休息一下再来?我不急”
他说“不用,休息才无聊,就是刷刷手机,走也不能走远,就是剪头才好”
我忽然觉得特别,就继续问:

  • “你剪头多久了?”
  • “20年了”
  • “那你就天天剪头?不当个店长什么?”
  • “就剪头才有意思”
  • “那你的技术是不是已经打磨的顶尖了呢?”
  • “这东西没上限,我有我的风格,但每个顾客喜好不同,喜欢的就喜欢,不喜欢的就随缘了。”

于是,我摘下了世俗的眼镜,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被反转后的另一个真实世界:

在社会世界中,很多难的事情,无非是资源稀缺造成的:

  • 中彩票
  • 财富自由
  • 追到美女
  • 升职加薪

这其实都是很肤浅的“难”。在真实世界中,还有一种深刻而神秘的“难”,但你却恰恰误以为它普通平常,所以不屑于做到,比如:

  • 安住于当下
  • 对事物保持天真
  • 认真爱一个人
  • 精心雕刻一个作品

其实,世界早已把一切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因此成了最大的神秘,最普通的东西其实最神秘。可惜我们在这种巨大的神秘性面前假装清醒,刻意制造各种人造的肤浅的困难,其实是最大的糊涂。

3.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事的标准

世人常有一种错误的迷恋,想要成事,总喜欢依靠一些虚无缥缈之物,以为它们的实在的、稳定的——充分论证的理论、逻辑完满的方案、兵强马壮的团队、明确强力的授权、华丽的运作技巧、高超的管理方法、圆滑的驭人之道。这些东西重要吗?也重要,但如果只抓这些,你看到的是另外一个理念世界,那里有高谈阔论的理论家,八面玲珑的政治家,杀伐决断的将军,精明能干的管理者。

但在我看来,世界是事实的总和,在现实中,没有光滑的跑道,只有粗糙的地面。衡量一个人、一个组织能否成事,只需要在现实中观察2点即可:

(1)有没有交付一个好“作品”。
(2)这个“作品”在多大范围上解决了多少现实问题。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话有些误会,就是把苟且和诗对立。世俗解法是,如果你眼前在为“长时间做一件有创造性的事”做准备,就不算苟且,所谓的“延迟满足”。更上一层的解法是,倘若你郑重其事,甚至可能苟着苟着就苟出了乐趣,眼下就会有诗意,远近是可以转换的。更有趣的是,对大部分“聪明人”来说这不是就是嘬一口鸡汤。

如果你经常面试别人,你会明显感受到这个世界上“聪明人”还真不少,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外围”,漂亮的履历,得体的扮相,专业的谈吐。这里的“专业”指的是他们很擅长用大词去装扮方案,却极难谈论任何“具体”的东西。可惜当你刺穿这些表象之后,你会发现“认真的人”才凤毛麟角。所谓“认真”,是把某事而当成一件具体的、鲜活事件,而非某种符号化、规范化的“某类事”,然后潜进去,一寸一寸地雕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认真的人”,不把工作当工作,不把求职当求职,不把讲课当讲课,不把写PPT当成写PPT,反而能做出好东西,因为他们能进入事情本来之中。

4. 如何成事:战略思维

我一直觉得,如果一件事情很重要,一定要“赢”的话,首先就必须把它隐喻成一场“战争”。

以前“打仗”,也曾向往“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迈,所以总喜欢充当血厚攻高的力量型角色,但打的多了,也深知要承受不知多少“古来征战几人还”的落寞。后来转型成智力型角色,思路就有了转变,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说: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很多人误以为是要在战争中应用各种计谋来打败对手,其实它讲的是——必须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通过迂回的方式达成战略目标,这就是战略设计的底层要义。一般来说,战略设计至少要有3条线:

  1. 明线:是可以公开宣讲的部分,负责把愿景翻译成目标和可达成的路径。在这条线里,必须目标清晰,打法明确,充满确定性的味道。

  2. 暗线:是小范围核心成员要遵循的部分,这条线里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斗争和博弈,需要见招拆招,非有资质的将领不能领悟。但这条线其实比明线更重要,因为只有它的良好运行才能保障明线上看起来似乎是确定的。

  3. 主线:只在设计者和领导者脑中绝不能公开的部分,它包含了这场战争底层最真实的意图,有点“面壁者”的味道。但有趣的是,这条主线的根基,必须建立在真正的确定性之上,所以对事物底层规律的把握和信仰是关键。

战略设计这种军师、参谋的活,倒也不算太难干,只不过能干的人大都是犬儒主义者,喜欢“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值得辅佐的出类拔萃的领导者真是太稀缺了,冒然入局,苦累不说,影响自己的胜率和名声就不好了。但换个角度看,我觉得,如果把领导者的能力局限性作为战略中的一部分,通过模拟、培养、辅助等方式达成战略目标,也不失为一条上策。

在具体实施上,好的“将领”也十分重要。《孙子兵法》的精髓其实不是攻城略地的各种奇技淫巧,而是这句话“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好的战争,在打之前就已经赢了。但能做到这点的将领也屈指可数,所以孙子对“将”提了非常高的要求: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这短短的五字要求里,充满了矛盾与平衡的艺术,比如仁与严的结合: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所以孙子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看项目能否成功,团队能否打硬仗,就看一号位,强将手下无弱兵。可惜现实中,也往往是千军易买,一将难求。

5. 什么样的人能成事

再读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之战,功劳第一自然首推胡宗宪,政治上也圆滑但不世故,军事上战略战术并重,整体个过程中,虽然有摧眉折腰的时刻,在策略上也有是看起来迂回婉转,阴谋阳谋尽出,但都是瞄准了最终的战略目标达成,而非个人的私利,帅才也。

若说将领的话,莫过于“俞龙戚虎”。

戚继光又会搞政治又会打仗,而且搞钱搞政治基本都是为打胜仗服务的,所以最终功绩卓著,成为一代名将。

但我心里还是有点更喜欢俞大猷的,这位前辈呢,个人能力很强,先学《易经》,领悟了百万合一之兵法(虽然比较玄乎,但从实际效果看也还行),再学荆楚长剑,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他的作战特点又是“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来讲叫不见鬼子不拉弦),所以鲜有败绩。不过在政治上是一塌糊涂,可以用“哭笑不得”来形容,经常遇上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明明被赏识,居然不升官,明明打了胜仗,居然被降职。虽然用世俗意义的成功学角度来看,他混的很差,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而且乐在其中。

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觉得自己足够聪明的话,可以学胡宗宪、学戚继光,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兴许更容易达成理想。

如果不够聪明亦或是对人情世故不感兴趣,至少也可以学俞大猷,打磨一下个人能力,在做好事情的同时,让自己好过点。

我长期在商业世界里观察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近几年经济下行后,发现一个规律,每年一个一个落幕的大都是一些理想主义者,为什么呢?看多了,我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总结:

商业世界的底层在根本上是由“钱权名利”维系的,为了表达人和人之间的支配关系,政治学定义了“权力”这个概念,为了进一步掩盖这层关系,经济学又创造性的定义了“价值”,从而进一步衍生出了“(异化)劳动”、“分工”、“交换”…在这些框架之上,无论你再进一步包装了多少梦想、故事、甚至重新定义“价值”,也无法撼动底层根本性的游戏规则。

所以,每个商业行为本身都存在着二元性:

  • 一面是必须符合基本商业规律,遵循资本的逻辑,要算投入产出的ROI,要能钱生钱,我们称之为“经营”的一面。
  • 另一面是事情本来的样子,用劳动所产出的产品、作品、手艺等服务于人,产生切实的效用,做这类事会呈现出一种无限性和意义感,我们称之为“创作”的一面。
  • 一家医院,卖药收费没问题,但要做好“治病救人”。
  • 一座学校,扩大名声多招学生这无可厚非,但要最好“教书育人”
  • 做产品、卖服务也一样,可以有功利的目标,这算是商业生存基础,没人觉得肤浅,但也得坚守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很多现实主义者更擅长“经营”,而理想主义者则更擅长“创作”,所以“经营者”会常常购买“创作者”的时间来完成作品。但日子久了,这些“创作者”会慢慢淡忘了这根本性的经营逻辑,完全站在自己的作品上翩翩起舞,觉得自己拥有孩童般的创作能力,理所应当应该被你们这些只拥有经营能力的成人供养。可惜回到商业世界看,事情是反转的,在真实世界里,那些像信仰上帝一样信仰钱权名利的人,按既定商业逻辑“打怪升级”的“经营者”们,往往更容易存活。一边攫取投资,一边追逐理想的创作者,更容易变成既虚伪又迷信的现代犬儒主义者。所以,每当这些“创作者”自己不具备经营能力,又失去了经营者的供养,往往只能折戟沉沙,沉寂于江湖。

我心目中的商业领袖,应该是一个心怀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他首先要有经营的一面,正如教父中的那句“Business is business”,这是存活的基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不会明白,这个世界的底色就是斗争,人和人之间的斗争不是任何理论和观念的错误造成的,它是非理性的,它一直存在,你不去斗争,注定什么也保护不了。但同时,你也需要胸怀理想,给这个世界的斗争一个富有诗意的口号,让人们可以暂时忘掉他们究竟为什么而斗争,从而真正的进入事情本身。暂时忘掉成人的功利,用孩童的视角去创作,做出好作品,提供好服务。此时,世界的无限性和意义感会扑面而来。

回到个人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既能做好“创造”之事,像工匠一样打磨出有价值的作品,又能做好“经营”之事,让更多的“创造”之事在逐利、充满残酷竞争的现实世界里得以延续,就能实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也是“入世”的最高境界。

6. 做事的最高境界

想起《天道》中的一段台词:
酒,喝不出朋友;烟,抽不走寂寞;
诉,换不来同情;怨,变不了命运;
炫,带不来幸福;喷,解不了饥渴。
生如蝼蚁,当有鸿鸽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在这凉薄的世界里,自己不强大,一切都是浮云。

如何变强大呢?“做事”。人生在世,就是做事,以事修人,以事修心。“做事”的最高境界则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每件事都有自己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比如医生治病救人,老师教书育人,做产品满足自己用户的需求,做商人努力提高经营利润。如果一个人既能做好“创造”之事,像工匠一样打磨出有价值的作品,又能做好“经营”之事,让更多的“创造”之事在逐利、充满残酷竞争的现实世界里得以延续,就能实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也是“入世”的最高境界。

但也得兼之“出世之心”。如果把私利之心附着在事情上面,把做事变成达到自己某个目的的手段,事情本身就容易被扭曲,本末倒置。所以,修心也很重要,用佛学的话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用道家的话说,无心而为,最佳。

7. 做事的心法——游戏的隐喻

入世做事可以类比成“打游戏”,既然披坚执锐、全神贯注,就是要赢,否则游戏的乐趣和意义会荡然无存。

如果只是在规则内打赢一场有限游戏,能力、努力、心力、脑力、体力,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可能就够了。如果想突破规则在一场无限游戏里持续的“赢”,大局观、洞察力、狭路亮剑的血性和傲骨有时候更重要。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人造的规则都有BUG,我觉得这才是游戏真正好玩的地方。

商业游戏的另一个乐趣就是可以用由逻辑构建的剧本改写现实世界,如果剧本设计的精彩,现实也跟着精彩。我自己设计的剧本有两个特点:

1. 剧情要跌宕起伏,在时间线上要层层递进:一般以一年为周期,年初埋下一个一个的“点”,再逐步把这些点连“线”,年中忽然展开几个“面”,年末会形成复杂的生态“体”。虽然有做“点”的苦闷、连“线”的艰辛,但当所有的伏笔在几个瞬间绽放的那一刻,总是特别精彩。

2. 明暗交织、虚实结合:好的剧本,不仅在于剧本本身,也要为更大的事业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相比明线的叙事,暗线的发展其实更重要,它既要为更宏大且更长周期的主题服务,也要为细腻而真实的人服务,所以暗线的故事往往更精彩——愿望与成就、光荣与梦想、努力与汗水、权力与斗争、羁绊与分离、欢笑与悲怆都蕴含其中。虚实结合则体现在众多约束下的平衡艺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远方与苟且、事情与感情。

当然,在商业游戏里,“价值”固然是基础,但追求艺术、审美、有趣、有意义这些上层建筑更是每一个想打好游戏的玩家的自我修养(其实这也正是二百多年前商业游戏的设计初衷,只不过被那些功利的技术流把游戏玩坏了、带偏了,结果玩成了一个冷血的计算、时刻发生着搏斗的铁笼斗兽场),只要你活的足够久,也一定会领悟到,有的事情像游戏有的事情像跳舞:

  • “游戏”总是速生速朽的,剧情、玩家总是一批又一批的换,其实乐趣最重要。所以越复杂、越功利、越有矛盾冲突的游戏越好玩。

  • “舞蹈”则有另外的标准,它追求的是真善美爱、意义感,所以要做到“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在舞蹈里,掺杂了世俗剧本的动作,通常都不美,掺杂了目的性的感情,通常也不真,所以,跳舞就是跳舞,越纯粹越好。

归根到底,无论游戏还是跳舞,都得有“借假修真”的心态——任何由形式逻辑构建的知识、技巧,都只是帮助我们登上高处的“梯子”而已。比如,在某种意义上:

  • 那些规划、目标是假,被改变的事实、被改造的世界是真
  • 那些舞台、剧本、角色是假,刺破角色框后的人和人之间真诚的羁绊关系是真
  • 那些组织、职级Title是假,长期获得持续收入的谋生能力是真
  • 那些纪念日、娱乐消费形式、刻意语言表达是假,所捕捉到的关系和意义是真。

不要迷恋那些梯子,或者仰望,或者趴在上面洋洋自得,而忘记自己是要去高处的人。

8. 做事修心的重要性

商业有商业的逻辑,无论经济学将其如何美化、包装、抽象、迂回,说到底,其本质还是人和人的斗争,人吃人的游戏。所以,如果想要嬴,少不了“阳面的逐求”,也必须配以功利的目标和雷霆的手段。否则,经常输掉比赛,在牌桌上活都活不长,更没机会实现某些更崇高的理想以及体会过程的乐趣了。

但在商业之外,生活也有生活的意义。如果不想在斗争中走火入魔,你也得有“阴面的努力”,儒释道也好,信望爱也罢,反正你努力的方向是要体悟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拥抱真实、心怀善意、看见美好、珍惜爱与被爱,这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

最怕的是,你哪一边都不占,入商界,狼性不足,入世俗,功利不改,入佛门,六根不净。循环往复,虚度年华。

杨绛先生曾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这世界上不乏爱学习之人,但是常常“正”的知识学的太多,“负”的知识学的太少,物极必反就容易变成一台“知识的复读机”。如果有一天开始觉悟,并逆向修行,就是觉醒的契机。这个阶段,在学习圈里,有人叫它“个人的文艺复兴”

其实做事情也是一样,你当然可以有功利的追求,甚至可以把做任何工作都作为达成某种世俗成就的手段。但你要知道,想要真正最好并成为高手,只有“正”的逐求是不够的,那种拙劣的逐求会让大部分人迟早都会达到同样的水平,要想进一步突破,你必须对事情本身“郑重”,乃至“弃绝”。在这个由正转负换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地发现,目的居然不如手段本身更有吸引力,手段本身成了目的。其实,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一个最讨巧的成长策略是“正负平衡”,你可以有“阳面的目的”,但一定要配上“阴面的努力”。当初我们都是为了自我的满足而出发,但最终总是通过达成忘我才实现了这种满足。就好像樱木花道,我本来是为了追晴子来学篮球的,没想到我慢慢沉溺篮球,竟成灌篮高手。

在商业世界里,我追求长久的价值和极致的效率,目标很重要,策略很重要,过程有趣也很重要,换来的金钱和省下的时间,我会在生活世界里全部浪费掉。浪费时间其实也特别好玩,不要考虑任何的价值、目标、效率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就是肆意挥霍,浪费给运动,浪费给阅读,浪费给花鸟树木山川湖泊、浪费给爱与陪伴,浪费给对世界的热爱,你要问的意义感其实正是源自于此,它不在逻辑之内,却在世界之中。

9. 做事修心

在商业世界里,你想要实现愿望,就必须充分的运用知识和逻辑,把愿望翻译成目标,把目标分解成路径和任务,然后一步一步达成。但在商业世界之外,你会发现,大量的事情,有目的反而“假”,无目的才是“真”。比如关心别人、礼貌待人、遵守承诺。比如爱吃一种食物、执着一项运动、喜欢一个人。一旦夹杂了“目的”,这些事情缠绕上了目的性和功利性,它们本身的意义也就被消解掉了。

我经常说,如果你能顿悟真相,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好东西,值得你珍惜的东西,全都是“无用”的:

  • 真正的朋友是无用的,无用到在一起聊聊天或者只见个面都行,足矣。
  • 真正的爱人是无用的,无用到你不期望索取什么,只想默默付出,足矣。
  • 真正的孩子是无用的,无用到你没有什么梦想托付,只看到他存在、安好,足矣。

可惜很多中国人,自小都被带上一副实用主义的眼镜和一张带有目的的网。看一切事物,目的和价值显现,意义退隐。用这张网不停的打捞,能捞到钱权名利,可惜你捕捉不到真正的真,捕捉不到真正的善,捕捉不到真正的美,捕捉不到真正的爱。除非,你能偶尔摘下眼镜,扔掉网,回到一个孩童的视角。

全系列

《刻刀与画笔·序》
《刻刀与画笔(上):雕刻世界,透视真实》
《刻刀与画笔(下):描绘世界,感悟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968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601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220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416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42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44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32评论 3 40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88评论 0 26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8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28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3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83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4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3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5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95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901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