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西方经济学是在1997年国际贸易和经济学的专业学习中,那时刚刚从纯技术岗位转到业务部工作,就想学一点经济方面的知识,因为对知识的贪心,同时报了两个专业学习,国贸专业是晚上上课,经济学是周末上课,两个专业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我有机会重复学习两次,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学懂这门课程,至今除了还保存了一些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外,其他的都记不得了。
时间转眼过去了近20年,才有时间静下来重新温习这门课程,发现这门课程原来是经济专业的基础课程,好多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研究的是消费者、生产者、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四个方面的变化关系。从结构上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从7个方面来总结:
第一、消费者根据自己需要购买某种商品,支付商品的价格,目的是使自己的效用得到最大化的满足,这便是消费者效用论。
第二、生产厂商利用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其生产的产量受生产要素的制约,厂商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条件是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的价格比例。这便是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
第三、生产厂商的成本有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考察厂商生产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成本论,
第四、在消费者和生产厂商在各自行为目的的相互作用下,考察不同市场类型中的价格和产量的关系理论,便是微观经济学的市场论。生产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达到长期均衡时,厂商不再能获得超额利润,生产厂商只能以最低成本生产,这时商品的价格=边际成本=平均成本。
第五、生产厂商使用的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平均成本是企业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作的贡献。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因为要素的价格和使用量是决定消费者收入的重要因素,要素的价格理论,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分配论。
第六、研究单个产品、要素和市场的均衡状态称为局部均衡,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这时的状态称作一般均衡,研究一般均衡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关系理论就是一般均衡论。
第七、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描述的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社会状态,以至于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这一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它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来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这是福利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研究出来的经济理论,有别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的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是理想的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下的人们都具有利己主义思想,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努力工作,拼命赚钱,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有序的运转之中,使社会的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亚当.斯密说指挥着这部庞大的系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意思是说这个市场不需要干预,它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所以,西方的经济也被称作“自由经济”,西方社会也叫“自由社会”。
西方这样的经济制度看上去是完美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西方经济陷入了周期性的危机之中,其原因是西方经济学在理论上存在理想化和缺陷,它假设人都是利己的“经济人”,忽视人的情感,假设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实际上市场信息很难做到完全,不确定性始终存在。这些因素导致市场出现了失灵的状态,看不见的手也不起作用了。
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市场出现的“失灵状态”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总结了一套以市场总体变化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被称作凯恩斯主义,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对象不同,传统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个量的,根据对单个消费者、厂商和生产要素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能自动调节市场的结论,而凯恩斯主义理论是对市场总量进行研究,针对整体经济总量的调节和控制。
经济学家萨繆尔森对这两个学派进行了划分,将研究个量的传统经济学称作微观经济学,将研究总量的主张干预的称作宏观经济学。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就是这样划分得来的。
总结一下: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部分主要讲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其中一些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适用的,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经济现象都可以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加以分析和解释,对指导我们经济活动也是有帮助的,我们普通的老百姓知道一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会对我们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