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天才的追梦故事。天才彼尔是原生家庭的受困者,勇敢走出狭小的空间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终于天道酬勤,他的才华被教授科学家甚至被财团赏识,距离他改变世界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影片没有为这个主角设置光环,他凭借一己之力走到才华展示台的最顶端,却倒在自己的性格弱点里,好像舞蹈演员被自己的裙脚绊倒,他被困在生活的泥沼里,孤独终老。
观众总是习惯为熟悉的人鼓掌。当一部影片在一个人物身上花费的时间越多,观众和他建立的联系越多,对他的行为举止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因为理解,所以爱。回想我们看过的很多影片,那些在生活中可能并不为我们所爱的人,在电影中却总是能收获我们的掌声。
好的影片总是能让观众代入自己的情感,不是旁观者,而是戏中人。
《断背山》中,杰克和艾尼斯,在生活中我们真能接受杰克和艾尼斯这样的人吗?他们是婚姻的背叛者,在家庭责任一环他们处于缺失的地位,在自己的事业一栏更无可写之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影片中爱他们,被他们炽热的爱情感动得落泪。因为在那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观众看到他们的努力挣扎,看到他们背离自己时的潦倒落寞。
《秋日传奇》中,二弟崔斯特是酗酒奔走的浪子,然而我们依然爱他,因为通过布拉德·皮特的出色表达,我们看到这个角色孤独的内心,我们被那种鲜血直流的刺痛感动。
不是说我们在影片中背离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是借由影片,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内心的自己。
《幸运儿彼尔》中,我们与彼尔相处了更长的时间,162分钟的超长画卷。看到他离开那个狭小的空间去追寻人生的梦想,我们为他开心。当他和富家子弟聚在一起,却装作不认识过去的情人时,我们给予他理解。当他痛骂上将带走图纸时,我们也为之解气。
我们一路纵容彼尔,直到亲眼见证他的毁灭壮举。后悔不已!
当财团离他而去时,我们有些想念主角的光环。至少给这个天才一点空间,给他一个悔过的机会,也是给这个国家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机会……
影片中的世界如现实中的生活一样冷漠,得罪了权贵,将死无葬身之地。
我们为他离开雅各布贝而遗憾,却也理解他的个性如此,使得事件的发展不得不如此。
电影总是为讲述故事而存在,但电影的魅力并不在于故事本身,也不在于它承担了多少教育宣传的内涵,而在于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讲述过程中呈现的美感。
剧本起承转合的设计巧妙,场景构建设计用心又不露痕迹,灯光摄影充满美感又表现细腻,其美丽只为影片的故事表达而服务,并不是独立于影片而存在,而演员的表现至关重要,需要言行举止仔细研究过,使得情绪传达到位,使得事件发生如行云流水不可阻挡。就像影片中彼尔和雅各布贝,相爱,却走向分开的结局,他们的不同背景,他们的个性,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使得一切不可阻挡。
喜欢这部影片,有很多理由。其中之一是,它表现了那个年代丹麦各个阶层的人物风情。美丽的丹麦田园风情,浪漫浮华的上层社会场景,饥寒的贫民窟民众,形成尖锐的对比。
对比,是本片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影片的开场镜头,彼尔收到高级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舒缓的音乐,起伏的草浪,平静的海水,这似乎寓意着彼尔将置身于广阔的天地间。第二个场景,是在彼尔的家里,房屋低矮,彼尔的头快要碰到房顶。空间很小,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祈祷。
继场景上的强烈对比后,是父亲前后态度的对比,彼尔在海边与家里的情绪对比,母亲与父亲态度的对比。表面看来平静、亲和、温暖、挚爱的家庭,却潜伏着不满、倔强、敌对、反抗的情绪。
这种由场景空间人物表演展现的强烈对比,构成了电影表达的魅力。
片中这样的对比场景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也许由于宗教的原因,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我们对主人公彼尔几次选择的理解会有些偏差,但在结局时彼尔的孤独与落寞中,我还是被感动了。
彼尔不是幸运儿!他的梦想跑得太快,别人的现实走得太慢。他的才华走得太远,他的情感不能跟上。他对于原生家庭的怨恨不能摆脱,自我的新生就永远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