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真实例子,但不具备代表性。
2011年,刚收到红灿灿ems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我,2015年,开心地把学士帽往上一扔打算迎接未来的我,应该怎么也没想到现在的工作状态。
又是一年高考放榜时,朋友有个妹妹差10分没上本科线哭得稀里哗啦,父母很着急。朋友安慰了一番,妹妹仍然郁郁寡欢。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这句话只有出局者才能体会。
高考后,学校+个人努力和条件+选择 才是决定毕业后混得如何的综合因素,前两者是你手中的牌,后者是你出牌的方式,牌再好、选择错了,也可能会一塌糊涂。
看着同样起点人,跑过了一圈又超过了我,而我脚下的速度越来越慢……
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这句话值得大写加粗加下划线甚至用艺术体刻到人生箴言上。
这句话我用了数不清日子的迷茫甚至是几个深夜的眼泪才深深懂得。
在所谓的211高校毕业后,当时手上的offer分别有:某地产的营销策划岗、某运动品牌的品牌策划岗、某县专卖专营制度的国有公司,某市级信用社,还有某市的boc,前面的几个后来的发展路径:地产赶上2015,2016房价大涨,品牌位于沿海城市的看海大楼,也能从事我喜欢的策划工作,那家国企的薪酬更不用说了。
很遗憾,我选择了一家离家近,也好听的四大行。关于这段两年的工作经历,几万字,罄竹难书,离职后再遇到前同事,吐槽起来也是没完。总结起来就是拿着白菜的工资,操着卖白fen的心,用低价无尽压榨员工,加班,凌晨,奇葩的客户,业绩压力,一个月3000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于是我急于想跳出这个坑。
前面的几个offer都是在同个省内,有直辖市的,有离家远的,现在说它们的好难免事后诸葛亮了,只能说每一个选择必然有失去的东西。但无疑,我做了一个最差的选择。
无论从薪资、行业经验积累、个人职业成长来说,在boc当柜员都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
当我在银行里深夜加班,大年初二就要上班上岗,放假去营销拉存款,每到月底一家人跟着为我的业绩一筹莫展,晨会上兢兢战战怕被主管点名……我付出的时间精力不会比同期的同学少。
——五点系统升级,凌晨三点就要起来上班。
凌晨三点的街头,我看过很多次。
但是两年后,我就这样被磨平了干劲、磨灭了毕业时想在这个地方挥斥方遒的豪气。上升渠道窄,评价机制单一:别人有个5000w+身家的亲戚,胜过我辛辛苦苦营销了10个资产50w+的客户,薪酬上升幅度也不可观,即使到网点主管薪资也比同业低得可怜。
对于个人而言,应该顺应时代潮流,选择去正确的地方,在水多的地方挖井。
不是每个毕业后的学长学姐都能荣归校园、开讲座
在校的时候,我也就是人群中随处湮没的一名普通的学生,但我自诩没有白过四年。
“奖学金、学生干部、校报发表课题、竞赛项目得奖、暑期实践、暑期实习……”
“我一样没落下啊”
我以为我的努力至少让我不会混得太差吧。
可当我看到那些逃课的、期末可能还需作弊的、平时玩耍为主的同学,正平步青云,在职场上,在生活上的顺利在朋友圈展露无遗。
除了有个好爹的这种情况,很多也是和我条件差不多的。人家为什么可以做到?
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鄙陋,我看到人家表面上的不用功,却忽略了人家的情商,让她们在工作人际中游刃有余,而我是个木讷的少话女青年;人家的审时度势、在机会前的灵敏嗅觉,能够让他们果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我犹豫寡断、生挑慢拣,最后吃下去发现还是个烂柿子。
观察毕业后做得还不错的同学(剔除富二代),可以总结为以下三要素:
平台+硬技能(知识、技术)+软技能(沟通等商业技能)
有的是毕业后选择一个好的行业,其实她本人不一定非常出众,但在这个时候,个人的努力+平台带来的势能,就足够让她起飞。
有的理工科同学则走技术路线,也是风生水起。比如计算机的同学正在享受互联网这块大蛋糕,比如某特区城市牙科医生年薪七十几万。
有的天生沟通能力强,思维缜密,做事有条理,既能写报告、材料,又能八面玲珑应对上级、同事、客户,这样的人到了哪里都不会太差。
若是三者占据两种,或者都有,确实离人生赢家不远了。
于是思考到这里,我发现毕业院校,高考分数……这些已经是末位因素了。再把这些当成自己的筹码、以为自己握着金钥匙的话,而怨天尤人的话,只能等着被同龄人抛弃了。
“认怂”是我最后的选择吗
当我不仅被同样毕业起点的同学“抛弃”,还被当年中学班级中下游成绩的同学“甩”得老远。
我挣扎过,消沉过,妄想过,现在我回归平静。
不过度仰望星空,以为可以复制别人的成功;
适度喝点鸡汤,比如“肯德基爷爷在60几岁才创业成功”,“我现在才20几岁”;
用学习型自我治愈焦虑,踏实地根据自我条件提高技能。
然后,热爱生活。
ps:毕业于末流211的市场营销专业,离职银行后考上事业单位,正在探索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