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慢慢变老固然浪漫,但是也有很多人恐怕很难达到,总会遇到各种障碍,或者有关忠贞,或者事出意外,或者本身年龄差距就很大。更何况世间同时代的人那么多,变老又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事,能和你一起变老的人多得不胜枚举。并不是故意拆台,只是觉得人世悲苦,能够携手银发的人或许只是妥协、疲倦与不愿再作牺牲的结果,更有甚者,恨多于爱,我过得不开心也不能让你离我而去寻找幸福的想法未必没有。精神和肉体出轨之分我并不想讨论,但是设想一下爱人变换花样玩起cosplay,这挑逗而起的兴致是否是由你本身而起还是你扮演的那个角色,如果是假想的人物,那么这场“爱的交流”到底是哪两个人在场。
这只是我的阴谋论,我乐此不疲破坏幻想,免得从别人那里听到反而很难接受。
年龄差距这个事我倒很少想过,只是从前中学时在路边看过一个小说,那时下午时分会学校门前摆着书摊,大多明亮的青绿粉红暖黄色基调的封面,充斥着在当时还不健康的“早恋”情节,所以虽然会看但是倒是很少买,一来自愧“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没有开益卷,二来厚着脸皮蹲着看个几个时辰也免去一块五的书费。我记得有个小说讲得是一个小时被收养的女孩最后爱上被称为“大叔”的那个人。这种小说也就只是看个大概,感受一下当时憧憬的爱情而已,所以基本上看过也都忘了,这个忘年恋在当时是把三观摇晃了一下,可是毕竟悲剧结尾我也为他们感到一种遗憾,而且小说结尾引用的诗也很美。“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其实何止年龄,面对无疾而终的感情怎会没有“日日与君好”的执念。
大学时迷过张爱玲的小说,我姐以为看张爱玲不能营造积极乐观心态还曾教我少看为好。不过“妈妈式”的碎碎念并不会起多大作用。有次晚自习已经下课,同学都已走光我还在教室看张爱玲的小说集,然而读到一个短篇小说真是让我在空荡的教室“惶惶不知所已然”。小说讲得是一个爱上自己父亲的女儿,与自己的母亲相互嫉恨,然而不料在家中女儿的同学聚会上,父亲认识了一个女儿的同班同学并与之结好。即便过去这么久现在回想并描述出来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开始知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所述的“俄狄浦斯情结”和“欧蒂赫拉情节”,对父亲或母亲的不正常依恋也只能说只是心理学界的一种重要说法,选择不去相信也大有人在。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写的《洛丽塔》和玛格丽特·杜拉斯所写的《情人》因为是先知道有电影后来才看了小说。《洛丽塔》的电影好在男主角刻画得畸形中不乏深情,如果不是看到电影结尾还以为洛丽塔大致对他真的也是不乏爱意。可是小说我看了一半还是无法继续下去。我没办法细致去品味作者详细地描述他对十三四岁“性感少女”的不正常迷恋,相比之下,电影中不过是一个可怜的老男人对一个少女的痴迷,而小说即便不是“洛丽塔”本人,只要是“洛丽塔”式的“性感少女”,主人公都不厌其烦、饶有兴致地“窥视”和“意淫”作为一个女性读者现在回想虽然只读了一半但是也不后悔没有继续看下去。电影《情人》自然是冲着梁家辉去看的,只是电影中最大的感触并不是爱情,也不是年龄差距,而是越南殖民地时期西贡的富家公子哥对一个白人女孩卑微的感情,这卑微竟更多的来自于种族差别,我不愿承认。我知道种族民族之间的差距我自己也无法否认,但是正因为不可能理想才显得美好,这样的作品当然是很有意义,可是如果我闲暇时分更愿意花时间去看《疯狂动物城》这种“天下大同”的美好画面。
小说《情人》的话我也是看到三分之二,自传式的口吻对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描写自然是有,不过作者对母亲和兄弟之间的爱恨纠纷倒也是占据了很大篇幅。准备读《情人》时候我是抱着吃瓜群众感受一段爱情故事的心情,这种对原生家庭的“分析”和“控诉”倒是令我意想不到的。尽管如此,既然用了一部小说去怀念一个过去的男人,其实外界的看法已不重要,就像电影中梁家辉所饰演的男主坐在码头的一个角落的车上一直望着船上远渡而去的女主,整个画面营造出热带海边水汽蒸腾的雾面感,只是一别就是山海相隔人世浮沉,除了冷还能有什么。
从前网络不发达,扉页简单的作者介绍也仅此而已,现在不同,百度一下信息繁多,各种对你喜欢的作者的全方位解析真是有时令你后悔点开。沈从文狂热追求“高冷女神”张兆和,以为是才子佳人美谈,不过后来才知道还有张兆和的“不甚理解”和与高青子的一段婚外情。 只是有“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样真挚和热烈的诗句,总是无法拒绝和否认这样的深情吧。
《罗素自传》中说,“支配我的一生的,是三种单纯而炽热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难以言喻的同情”。后两种情况暂且不说,再平凡的我们大抵遇到爱情也能感受到自己汹涌而至的奉献精神,只是我想到如果爱一个人到愿意为他而死的程度,那么到底是因为爱的深刻热烈,还是因为本来就消极厌世不愿意活下去在终于遇到一个冠冕堂皇的死去理由后而心甘情愿死去。这个问题一出现我就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只是因为爱人本身就不愿意珍惜生命,那么让对方误以为你爱到为他而死岂不是既尴尬又不公平。
本来打算深情款款结尾的,不过被自己这么一扰乱似乎关于的爱情的美好意境也全散开了。
前几天看完电影《莫娣》又看了影评,简单细致的情节令我最后还是不忍泪崩,从前我想到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我宁愿先走,我不愿孤寂而死。可是如果真的是灵魂伴侣,或许与挚爱的每一刻都弥足珍贵,你才突然发现死亡是多么的无足轻重,TA所带给你的欢愉能够填满你整个人生的幸福回忆,以致你愿意陪伴对方到TA离你而去,在往后的时光里,不管你会不会再遇到谁,TA都让你不枉此生对爱的渴望与理解。当短暂变成永恒,不管是“此爱隔山海”,还是“君生我未生”,还是“此情可待成追忆”,还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如果就有那么一刻,一个男人爱着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也爱着他,那是不是只这一刻就令一个平凡、卑微、苦难的人满足。
所以,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不是能和你厮守很久,而是在一个清晨窗外不知氤氲着雾还是霾,或者只是人间烟火,我坐在沙发上喝着茶拿着书突然抬头看到阳台挂晒衣服的你,不知会说着怎样平凡琐碎的事,只是你看着我的眼睛,我也望着你,只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