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紫红妆,汲取日月光。
鱼腥扑鼻难闻,苦涩入口疗恙。
越王冒险尝,蕺菜战饥荒。
荒年裹腹难咽,盛世润腑回香。
生世犹可哀,根深任撷采。
不惧红尘湮埋,何须世人厚爱。
四、鱼腥草
放学的路上,急匆匆捎点菜,一大爷身前摆着几把鱼腥草,茎秆米白,顶端还带着一两片红色的嫩叶,挺诱人。买了一把带回家,在洗衣石上反复搓洗,去掉节处的根须。以前要么放腊肉炒,要么放酸辣椒炒,今天想换种吃法。鱼腥草切成三厘米左右的小段儿,焯水断生,加生抽、老抽、白醋、料酒、盐、辣椒碎、香菜凉拌,装盘后淋上麻油,鲜嫩脆香,着实讨自己喜欢。
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贵州人称鱼腥草为折耳根,估计是因“蕺菜”这一名儿的古音“zhi”在方言里就念成折耳了;祁门人称为猪脚根,不知道是因为茎上一小节一小节,似很瘦很瘦的猪脚嘛。鱼腥草 还有许多别名,不下几十种。
春天,鱼腥草长出紫红色的嫩叶儿,母亲摘回来洗净,拌上山芋粉,放少许腊肉,做成糊状,味道不错。前些年,在菜市场买过嫩叶,回来直接炒,那酸爽比马齿苋还高出好几档,再也不敢买了。
暑假里,鱼腥草已开出花儿,最为奇特的是花蕊在四片白色的花瓣之间高高顶出,像极了一条绿色的毛毛虫。这个时候,我总是要打猪草,负责家里两头猪的伙食,遇上成片的鱼腥草那可是无比幸运,刷刷割完一篮鱼腥草叶就能拎回家,然后可以和小伙伴去河里游泳戏水。盛夏,挖茶棵的爸爸妈妈,则会带上几把鱼腥草根回来,第二天早上,在河里那块麻石上搓掉须根,母亲称之为“磨猪脚根”。纯天然的鱼腥草比较细,微黄,炒起来很香。我说是香,可是对于不爱吃的人来说,那就是鱼腥,是异味,根本无法入口。如今种植的鱼腥草粗壮白净不少,香味却也是淡化不少,也因此让许多人能够接受。
记忆里最好吃的莫过于用鱼腥草做的糯米粿。鱼腥草切丁,加青红椒炒熟,包在开水调好的糯米粉团里,母亲双手一拍压扁,贴在大铁锅里。此时锅底有少许的水,蒸气升腾,一圈都贴上了粿,蒸熟后吃一个软糯鲜香。母亲还会把晾凉后的糯米果,入锅油煎至两面金黄,外焦里嫩。
鱼腥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只要有土壤的地方都可活,水沟边可以生长,石壁窠里也能散发生机,耐旱耐湿。刚刚搬家时,把洗鱼腥草的水倒在阳台的地里,水里还有少许洗掉的碎根茎,第二年就长出了很多株,第三年就能挖猪脚根吃了。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野菜,可是救过不少人。鱼腥草可药用,能够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痈排脓,消炎抑菌。鱼腥草可以帮助人们充饥度过饥荒,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回国后的第一年,遇上大饥荒,恁是靠着一茬茬的鱼腥草,挽救了他以及他的国民之性命。
药食同源的鱼腥草,各位看官不妨多吃几次,能提高身体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