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圈”,为什么不扩大“舒适圈”
今天看到的书是《思维破局》,第一个想法是怎么打破自己的思维理念,然后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把自己原有的理念做一个清理,看看有什么陈旧的东西需要被摒弃,给自己不断引入新的学习理念;就像手机系统也是需要不断更新来达到更快的处理速度,何况事人这么高级的生物,总是需要不断有新的东西补充进来,让自己保持在一个不断成长的上升曲线上。
今天画出了不一样的线路,不再是大起大落的波浪和V线型,而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这也是自己一个心境的变化吧!心态更加平和,不让自己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落差,想事情的思路更加平滑。这个也导致今天化出来的重点词有点不着调“举一反三→时间资源→感谢→发散→城市/定位。这几个词让我很难串出一条正确的线路图,而且想想不出这个词和思维有什么联系,让人百思难解。
只能让自己尽量去想象,举一反三,让自己先找到一个问题点,相处解决的办法,行程自己独有的方法论,然后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的问题上;运用时间资源,所有的行动力在时间的累计上,行动会变得越来越大,你将会变得越来越好;感谢,找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或者是给你指点迷津,哪怕是一句话的程度,这样都是可以的;发散,先吧主要力量聚集在一个问题点,然后是发散性的思维让这个点变得更大,在集中到一个点上,发散,不断重复这样的道路,你可以在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是自己的定位,当你前面的努力都见成效的时候,你也就可以清晰知道自己的定位在那个点上了,在这个时候请你再继续深耕,乃至扎根,让你再则个领域里面茁壮成长。
看到其中有个章节是关于行动改变的模型,我很是杆兴趣,作者说的不无道理而言,让人受益匪浅。
1.改变——递进模型,所有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路也不是一步走完的
我们再意思到自己存在某些问题,然后试图想改变给自己制定一系列的改进计划,兴致勃勃执行3天后,没有看到成效就有点蔫了,一周后就完全放弃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就像自己4月份时候开始给自己制定减肥计划,每天早上兴致勃勃的站上体重秤,记录自己的体重变化,前1周发现自己掉秤快还挺高兴的,后面发现就不行了,坚持没有变化,就放弃了。5月份又重新开始,现在都6月了还没尝到阶段性的胜利,就让自己很是泄气。每天的减脂餐,健身打卡,晚上睡觉饿着的肚子,都让自己怀疑坚持是否是有效的。但是想到前面20多年狂吃的肉,是你2个月就可以减下来的吗?那你曾经享受的有作何感想?肚子不是一天吃出来的,秤也不是一天可以掉的。当你再不断逼迫自己改变的时候,你也就是在一个慢慢爬坡的过程,是处在上升的曲线上,不要担心坚持是总将有收获的。
2.发散——聚集,专注并不能代表成功
我们在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的时候,应该睁大自己发散的眼睛,看看周围的世界都有什么,别人在做的都是什么?用发散的眼睛去看待食物,从中间挑出一个你喜欢并且热爱的然后聚集专注。有目的的行动是专注,没有目的的乱串是徒劳。当你开始对一件事情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请把目标转移到别处,找到一个新的着力点,然后再专注发力,这样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3.扩张——跳跃模型,主动挑出舒适圈
我们总是说主动跳出舒适区到学习区,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为什么不是把自己的舒适区扩大呢, 逐渐把学习区也变成自己的舒适区?想看一本新的书,不要求自己在5个小时内立马看完,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这5个小时拆分成5小份,再把这个5小份平均到生活中的时间里面,不要总想着自己可以一步覆盖学习区,主动点把舒适区扩大就行。把学习读书变成自己舒适区里面的活动,这样自己做起来也更有动力了。像我为了练英语听力,听不懂晦涩难懂的新闻稿,那我就去听那些短篇故事读物,在自己刷牙,洗脸时候,把频道打开,竖起耳朵听,慢慢也就听懂更多了,词汇量也增加了。
写在最后,你想要做出改变就马上开始行动,放弃一步登天的白日梦,毕竟你没有登天梯。一步一步走,把每一步走踏实了,这样才会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