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崇一问的深刻,阳明先生答的明晰。智者疑问,圣者解惑,这才是学习之道。
第一段主要讲的是良知是否求之见闻,见多识广,多闻多见而发良知,良知滞后见闻?先生答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而用。良知本自具足,在见闻上触得良知的存在,感悟良知方为精察,否则理解便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第二段讲的是所思所虑是否为天理?否也。心之本体是天理,学者用功,千思万虑只为复他本体。天理即良知,在昭明灵觉处,思虑是良知的领悟,若良知在思虑中得,因为起心动念的不同便会有正有邪,良知天理即不明,需要慎思明辨,切勿入了歧途。
第三段反复讲的是君子之学只有一事,那就是集义,君子不能素其位,不能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酬酢万变,则非良知。集义则内心笃定,无功利之心,无爱憎取舍,培根正气,不迫于事势,不困于精力,心上下功夫,笃定前行。患得患失,事有所求便非良知。内外一致,丰盈内心,知行合一。
第四段讲的修心路上,求良知的路上,不容易,常走偏路,逆诈臆不信是世人常态,如何求得天理良知,只需知道学习只是修正自己,不怕别人欺骗,就怕自己欺骗自己,不去分别别人是否良知,不去用标准指责别人。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亦。明诚相生,所以自己良知常觉常照,美丑善恶现在其前。
先生所讲,乃是大智慧,所以说心学也是心法。法法是法,法法不是法,无知而无不知。内心光明,做事坦荡,又何谓人我事非。一心求学,理上明晰,事上磨练,境上修炼,又有何思虑纠结?不逆不臆而先觉,保持善良慈悲之心足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