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跟进《道德经》"同尘读书会",我看了很多人写的道德经注释,估计不下十本了。我挑选阅读的作品有两个原则:首先,作者是学者,有多年的积累,这能保证写作处在一个问题域里面,不离谱。其次,要立足原文,且言之有物,不能离题太远,脱离老子本身去发挥。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的《老子讲演录》,就是从老子文本本身出发,但又有自己独特的阐释。他是著名学者,写作既正,又有思想,值得一观。当然,阅读他的书,还是需要一点门槛的。
杨国荣教授撰写了四五十页的长篇前言,讨论几个主题:"道、天、地、人""尊道贵德""自然无为:两重内涵""为学与为道""回归本然与守护可能"。
这可以算是对《道德经》主题的归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人与道的关系的解释:
"《老子》对人的把握并不表现为一种本体论上的终极追问,而是主要体现为对人的存在境遇及存在方式的关切。人存在于世,总是会遭遇各种生存处境,《老子》从不同方面考察了人的在世过程。"
也就是说,道最终也是为了人,让人在生活中得到滋养和帮助。即使是老子,依然没有西方那种分析与穷极各种本源的兴趣,我们中国思想,主要还是人文的、思想的,而不是形而上的、终极分析的。
后续的每一章,杨国荣都条分缕析,以一两千字解释老子的精义。在此仅举一例,他在讨论《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让我获得另一种理解与认识,纠偏了我的看法。
他说:“营魄”可理解为“魂魄”,作为不同的精神现象,“魂”与所谓“阳气”相关,更多地侧重精神活动,“魄”则涉及“阴气”,并以静为其特点。
"婴儿之喻更多地侧重于回到开端、守护原初的可能。这种将可能主要与过去关联起来的思维趋向,与海德格尔的自我筹划所蕴含的未来走向,似乎展现了相异的进路。"
正如在前言里,杨国荣教授花了不少文字比较老子与海德格尔的关联,在每一章注释中,他也会触及这类比较,以一种尊重原文却有超拔的视野,说出了《道德经》可能有的意境与方向。
谈到海德格尔,大家耳熟能详的估计是"诗意地栖息于大地",风入松书店老板也是哲学教授曾把它写在北大南门外书店门口的位置,非常醒目。如今,书店早已关闭,但那种雅致唐皇的氛围,在灯光下看书的情景却栩栩如生般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也想起一个词:回乡。
说起来,出版《老子讲演录》也是过了我的手的,跟踪封面设计,与作者联系,并写内容简介。现将自己写的广告语摘来:
"《老子讲演录》逐章解释《老子》五千言(八十一章),详略得当,阐发了老子对道与德的守护、对文明的反思、理想与现实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话题,以中西对话的视野,呈现出中华经典的思想志趣与文明意涵。作品集作者六十多年的生命体验与研究心得,娓娓道来,既有温煦谈心的氛围,也有简练典雅之气质,雅俗共赏,深具人性关怀,是一部解读传统文化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