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对日本人的印象,是很抽象的,基本只是把他们作为一个国恨家仇对应物的群体看待:面目模糊,色彩黑暗,矮矬矬,坏兮兮。
随着八十年代日剧的大量涌入,一个又一个外貌俊美、个性鲜明、内心善良的日本人荧屏形象,成为我们喜爱的角色,由此我们也认识了山口百惠、三浦友和、高仓健等一大波日本明星,在心里以非敌甚至友好的态度接纳了他们。
后来日本的影视虽很少被引进,但在青年人的眼里,一些著名的公司如松下、丰田、索尼等,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工业设计开发制造领袖。日本人的精益生产方式更是影响了很多中国企业,并成为了高校管理学的经典案例。日本企业产生的很多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应用,惠及世界。所以,对于日本人的印象,自然就加进了有关精致的描述。
多年来,日本的动漫,已经很深地影响了两代中国人。从《聪明的一休》、《机器猫》、《名侦探柯南》到现在仍然被热捧的宫崎骏和今敏以及新海诚的作品,无论是制作水平还是内涵表达,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很欣赏宫崎骏先生的电影,曾不遗余力地推荐给别人,并表示,即使通过努力,我也无法做到如此。
但对于个体的日本人,比如说他们举手投足怎样、思想表达怎样、工作态度怎样,还是不清楚。
直到我多年前进入了一家中日合资的企业,得以有了跟日本人亲密接触的机会。有一些小事,至今想起,还是颇有感慨。
某一天,老总跟我说,让我带队,找几个员工,和两个日本人大桥、小桥一起去邻县一家公司解决一些事情,大概一星期。
我们常常一起工作到深夜,每个人都腰酸背疼,有时又累又乏,那家公司老总就给我们送来一些食品当点心和夜宵。因为他们与日本公司有纠纷,对日本人很生气,所以送食品来的时候是跟我说的,没有跟他们打过招呼。大桥和小桥就因此觉得这批食品应当是由我分配管理的。我不了解日本人,原以为食品就放在那个谁都能看到的地方,谁要是饿了自己去拿来吃便是。
我们工作很认真,那晚一直加班到十二点,我也没有想到过让大家停下来吃一点东西。
深夜的时候,小桥实在忍不住了,按了按腰,走向我,很小心地问:“C小姐,我可以吃点那个面吗?”我抬头说了句“可以呀”便马上又做起手中的事。后来直到十二点下班休息,也没见小桥打开过任何食品,估计是他虽然很饿,但是觉得一个人吃很不妥,或者我没有更热情地邀请只是随便应了一下,不够诚意。
我愧于自己的大意,于是不顾星夜,让大家一起去吃了夜宵。在路上,我带去的小年轻们一首一首地唱着当时的流行歌曲,令我们都惊讶的是,十几首歌,小桥大都能很自然流畅地唱下去,他可是到中国只有两三年的人哪。
到了宾馆,看到小桥的房间桌上,放着两本厚厚的大字典:《日中字典》与《中日字典》。字典的封皮和侧面都很脏,明显是被翻得太多所致。我打开字典,又翻扑克牌一样翻过去,但见,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标着标注,并用粉红记号笔涂得像画一样。当时的我,犹如一个淡然的老教授,多年了总算遇见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真想拍着他肩膀夸两句“不简单”。
夜已将至一点,小桥完全没有要马上休息的打算,而是将白天遇到的问题,告诉我们,并与我们分析对策。他一本正经地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我们提一点,他就记录一点。
工作的时候,他们总是随身带着笔和小本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都记下来,很推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相互沟通时,也要再三确认对方是否听明白了。
我们常一边工作一边开开玩笑,聊聊日常,以给工作带来一点轻松的小动力。一次大桥问我:“嗨,C小姐,你知道你这个‘C’在香港念什么吗?”我说不知道啦,他便告诉我:“念‘TANG’。”过了一分钟,他又会问:“嗨,C小姐,你知道你这个‘C’在香港念什么吗?”我又好气又好笑:“哎呀,你刚刚说过,念‘TANG’呀。”他便高兴地笑了笑,明白我是真的听进去了。
中午吃饭,我们有时点一桌一起吃,有时各点各的。
吃过几次圆桌餐后,大桥小桥想尝一下一种从未吃过的有特别味道的面。两碗面被端上来,满满的,相当的有份量。他们嚼了没几口,脸上就露出为难的表情,后来更是越来越难以忍受又很想掩饰的样子。我终于看不下去,笑劝:“别吃了吧,换一样,没关系的。”他们听了同时摇头,收起忍受的表情,表示可以吃下去。很久,才很艰难地吃完,一点不剩。倒是旁观的我,心着实累了一把。
每一次点餐,无论对不对胃口,他们都会把自己点的餐吃得干干净净。十几年来,我也喜欢把菜脚吃完,觉得菜脚比第一筷还美味。
日本的领导专门过来视察工作时,相对于我们的礼貌尊敬,小桥他们则是远远地先鞠九十度躬,再毕恭毕敬地向领导问好。领导接见大客户时,也是双手举茶过顶,跪着递上去。
后来公司里引进新设备,要由中国工人和日本工人共同完成组装,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小矛盾发生。因为日本工人用完工具,必会一丝不苟地放回原处,向别人借的东西用完也会及时还回,而中国工人就不一样了,用完工具随手扔,借他们的东西也要催了以后到处找,找到才还回。
在我们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有时真心觉得我们真聪明,有的问题我们一下子想到了,跟他们说起时,要费好大劲举好多例才能让他们听懂。但结果往往是他们做得更好,说明什么呢?
我在几家公司做过,遇到过几个日本客户。每个公司,如果业务有与日本客人往来,必定很烦。下单前反复的审核、反复的样品递交、反复的要求改进足以把相关部门折磨疯。即使他要下大单,也必是从小单做起,然后不断地指导、要求、改进,等量产了,稍有一点小缺陷,必会抓住不放,要你提供纠正/预防措施报告,月审,季审,年审一大堆。但你烦过后就会尝到甜头,技术、品质、管理水平都会上一个档次,做起别的客户来不要太轻松。
日本人极致的精益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让他们逐渐变得这么不可小视。一个小小的岛国,竟然向全世界输出这么多品质高端的工业产品和文化成品,大大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只有学习他人的长处,强化精神的内核,才能真正自信起来,大无畏之。
PS:这几年中日民间交流比较多,中国人对日本人也有了具像的了解。这篇写给在校的学生们,青年强,则国强,要先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加入世界。还有一些所见,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