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霖霆】
第一次看电影《廊桥遗梦》时,我被那四天刻骨铭心的爱情所吸引;第二次看时,我被弗朗西斯卡表现出的对爱情的勇敢和对婚姻的责任感动;当我第三次欣赏这部电影时,我对男主角罗伯特.金凯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他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但电影对他表现得太少,于是便找出同名小说来看,果然作者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对罗伯特倾注了大量笔墨。
罗伯特.金凯德的人生像小说中的爱情一样,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智商、天赋在童年就有所体现,他与周遭的世界仿佛天生有一种距离感。他的母亲说:“I Know he's my son,but I sometimes hane the felling that he came not from my husband and me,but from another place to which he's to return(我知道他是我的儿子,但我有时有一种感觉,好像他不是从我和丈夫身上来的,而是来自另外一个他试图想回去的地方)。”
他我行我素,喜欢探险和旅游,喜欢形象和文字,这也许就是他之后游遍各地去摄影的原因。
十八岁,父亲便离开了他,而后是四年的军队生活,机缘巧合走上了摄影的道路。有时候你无法判断是命运、境遇造就了一个人,还是因为这个人而有了这样的命运和境遇,我是偏向于相信后者的。罗伯特独立、孤独,不随从大众,也不追随虚无缥缈的浪漫,他只是坚定、执着,又不怕吃苦的随着自己的心做事。这是一名艺术家的气质。
他不喜欢时装摄影师,认为那样的拍摄贬低了自己。母亲去世后,他用她留下的全部积蓄买了一套上好的照相器材。他做过战地摄影,感同身受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恐惧,退伍后,便开始游历河流、沙漠、山川、湖泊,他拍摄可以表达他的精神世界的地方。跟寂寞的女人做爱。
他有过一次婚姻,妻子玛丽安是一名歌手,在五年后离开了他,因为他从不停止流浪。在一次冰岛的摄影结束后,罗伯特回家看到一张纸条:“Robert,it didn't work out,I lift you the Harmony ruitar.Stay in touch.(罗伯特,没能成功。我把哈默特吉他留给你做纪念。保持联系)”那时罗伯特42岁,从此便真的孑然一身,过着“游侠”一样的生活,有一辆叫“哈里”的汽车,和那把吉他陪伴着他。
他就这样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地理杂志》的工作可以勉强维持他的生活。他可以躺在床上读《非洲的青山》,喝一杯啤酒,能闻出当地造纸厂的味道。早晨起来跑步四十分钟,做五十个俯卧撑,用相机当作小举重完成日常锻炼。他对艺术有着自己的追求,他对弗朗西斯卡坦露:
"I don't just take things as given; I try to make them into something that reflects my personal consciousness, my spirit. I try to find the poetry in the image. The magazine has its own style and demands, and I don't always agree with the editor's taste; in fact, most of the time I don't. And that bothers them, even though they decide what goes in and what gets left out. I guess they know their readership, but I wish they'd take a few more chances now and then. I tell them that, and it bothers them.
(我不仅仅拍摄物体原有的样子,而是把它们变成某种反映我个人意识,我精神的一些东西。我试图从影像中找到诗。杂志有他自己的风格要求,我并总是同意编辑的口味,事实上我不同意时居多。这是他们的烦恼之处,不过他们决定取舍。我猜他们了解自己的读者,但是我希望他们有时可以尝试其他可能性。我提出这样的建议,结果惹恼了他们)"
他认为市场比任何东西都能扼杀艺术的激情,市场是“大众市场”,按平均口味设计的,但是这样会非常束缚人。
他说他是最后的牛仔,有自己驰骋的天地。电脑和机器人将统治一切,人类操纵这些机器,不需要勇气和力量,不需要跑得很快、强壮而敏捷、敢作敢为、吃苦耐劳等特质,但是他的职业(旅行摄影)就是他想保留的自由场地,他说自己属于过时的品种,属于物种演化的一个终端,一个死胡同。
此时,我已像弗朗西斯卡一样深深的爱上了这位旅行者,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一名孤独的旅行者,摄影只是一种表达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影像。他说''I am the highway and a peregrine and all the sails that ever went to sea.''(我是大路,是远游客,是所有下海的船)。
所有走过的路,罗伯特身上所有的特质,把他带到弗兰西斯卡身边,而弗朗西斯卡身上的淳朴、激情、勇敢和少女时的梦,也深深的吸引了罗伯特,他在走向物种进化终端的的道路上,仿佛遇到了同类。
《廊桥遗梦》是沃勒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经典,直到现在,人们都还能从电影里找到共鸣和震撼。
他笔下的罗伯特应该有他自己的影子,因为他本人也是是摄影家、音乐家,他想通过罗伯特表达对时代的不满和一种奢望的生活。
小说作者汉勒所处的社会状态: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瞬间可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导致更精密的社会分工,生存竞争使人们全力以赴地工作而社会活动却相对缺乏,经济利益的争斗使人际关系日益紧张。
这样的社会状态是不是有些熟悉呢,是不是跟当今中国的社会状态有许多类似呢?在这样的状态下作者创造出了罗伯特,创造出了一眼即一生的爱情,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白日梦”。
法兰克学派对这种社会心理概括得极为准确:在工业化社会中,个人受到摧残的表现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正因为有社会对人的摧残,便普遍存在着乌托邦式的冲动,以及乌托邦式的对整个世界的幻想性改变。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愿望的达成”,文学创作就本质上说,只是作家被文明社会规范压抑的潜意识的“白日梦”表现。可以说,一部《廊桥遗梦》几乎同时在东西方社会畅销,不仅透射出美国民众的普遍心态及难以言说的内在隐秘奢望,同时也映照出众多热心中国读者那潜伏的躁动焦灼心理。
我怎么感觉很多人在轰轰烈烈的实践着罗伯特的道路呢,至少如果有人活得像罗伯特一样,在中国是深受欢迎的,说不定就能成为网红,或者被叫做“文艺青年”。
罗伯特一定是最早、最老的文艺青年,因为他至死都保持着这样的生活状态,心理装着那个深爱的女人,把那些不被采纳的摄影作品销毁,身边有一只狗陪伴。
我相信有一群真正的罗伯特,秉着对艺术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寂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