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这个话题,着实让我感到汗颜。过去2年的时间里我虽然也断断续续写了十几万字,但是阅读方面下的功夫真得特别少,写作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所见、个人经历和碎片化阅读的积累。
最近读的一本书是杨熹文的《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虽然这本书有些鸡汤,但我推荐正在奋斗的年轻姑娘都去看一看,因为它会让你在觉得疲惫不堪、希望渺茫的时候想到熹文一个人在新西兰打拼的心酸,然后瞬间满血复活,继续去跟艰难的生活作战。
书中除了温润的鸡汤,熹文多年的写作功底也让这本书的一些情感细节描绘地格外细致。比如同样是遇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前辈,我的最好水平描写局限于某某“特别坚韧,如今看似平静幸福的像从来没有受过挫折,实际上她却是从混乱的淤泥里开出的白莲花”这样生硬的比喻。
而熹文则在写作中运用了光影,写下咖啡店老板娘现在狭窄逼仄的租屋里,门只能开一条小小的缝,门缝中的光照在她身上,使她看起来像一株被砍头的向日葵,而这株被命运砍头的向日葵却仍在努力地寻找阳光。这种宛如油画的场景会让作者的这段经历自然而然地像油画一般在我们眼前铺开,让读者宛如身临其境。
还有一本书是秋叶大叔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本书里详细地介绍了秋叶大叔的几种读书方法,也帮我走出了一个阅读误区。我读书的效率很低,有时候读到一本文字优美的书恨不得把全书都抄下来,无奈写字的速度也很慢,往往没抄几页就花了大量时间,再拿起这本书就很有压力。或者读到一本理论很新的书,我会一次次中断,逐一查找书中的知识点,结果同样降低了阅读效率。
秋叶大叔提出,我们阅读一本书有时要放弃全盘吸收的想法,我们在一本书里能多学会一种方法或者获得一个新的认知,这就算是有所得。如果这本书里的内容特别多,与其放慢速度读不完,不如加快速度多看几遍更有效。
除此之外,我认为高质量的碎片化阅读对我也十分有效。比如在拥挤的通勤路上,我会翻看罗辑思维、剽悍晨读或者一些热点新闻等等,有时一些零零碎碎的有效信息或许比阅读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成功学更实用,譬如前两天我在罗辑思维晨读60秒里看到了他对于航线的解析,之后这个例子就被我援引到个人发展格局的一篇文章中。
书中的道理并不一定会给你的人生或写作一个明确的答案,更多时候,它都是一种一种参考,需要你把书中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笔下的文字和人生的经验。书中的信息也不一定只有一种解读方式,比如著名的二八定理原本应用于企业管理,但却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发展中的抉择。
有一句名言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却也不完全正确。譬如古时候同样是读圣贤书,有人成了大家,有人却成了贪官污吏,而从没有读过书的乞丐武训却成了近代有名的贫民教育家。
但不可否认的是,阅读是一种能快速扩充我们写作素材库的途径,去年我日更几十天东西以后发现完全没东西可写,顿时就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通过阅读快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通过写作来内化阅读到的信息,再通过阅读来深化和丰富自己的作品,这无疑是一个快速提升自己的良性循环。
愿你我都成为读书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人。
END.
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