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支付宝的新文案真的是扎心了,“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贫穷”。
短短的几句话,戳中了无数的年轻人的内心,网友对此的评价大致是如此:
“丧格满分、文案高分、情怀零分、良心负分”。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叫做“丧格”,什么叫做“丧文化”。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而“丧文化”最显著的表现便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葛优躺”,以及配到“葛优躺”上面各种各样的文字。
“丧”更多的指的是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与积极乐观背道而驰的消极、颓废的一种生活态度。
“丧”在90后之中尤为显著,现在许多的作品所展现出啦的也都是一种“丧”的生活方式。
2
豆瓣评分居高不下的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便是诸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对毕业的迷茫,对未来的恐惧,教育上的缺陷……种种导致了玉子在毕业之后宅在家里,过着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有人这样形容 玉子的生活:人生“无可奈何”,角色“无名小卒”,命运“无所适从”,改变“无济于事”,挫败“无处不在”,成功“无人问津”,状态“无精打采”,情绪“无所顾忌”,灰暗“无孔不入”。
这部看似毫无内涵的电影最终收获了一致的好评,而导演也传达出了一种另类的人生观:人生其实不用努力也是可以的。
除了影视作品,现在的某些店铺也是将“丧”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当你还在为生活之中存在的一点“小确幸”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丧”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处。
当你进入大一家丧茶店,会看到什么?
3
三毛说: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心中的枷锁不得不去面对。
但“丧”文化的出现,让心中最后的一点快乐消磨殆尽。将负能量发挥到极致,这便是“丧”文化所传递的思想。
但“丧”也并非是那样的丧心病狂,“丧”的底色便是村上春树所说的“小确幸”。
那么,什么又叫做小确幸呢?
“在一条很久没有穿过的裤子里面摸到了钱;接听到的电话是一直最为想念的那个人;看重已久的裙子刚好降价了……”这都是小确幸。
就连负能量爆棚的葛优躺也是一种小确幸,至少摊在的是在沙发上,这就是小确幸。
“丧”的背后体现的实则是一种教育的缺陷。年轻人都不渴望成功么?恰恰相反,现在的90后是最为渴望成功的一批人。
年轻人的“丧”并非是他们不想成功,而是追求成功这条路并非那么的容易,长期的挫败感导致了年轻人长期的错失了奔向成功的勇气,丧失了追求的欲望。
人进行社会活动是因为动机,而动机的产生便是因为欲望。当欲望都丧失了,自然便流落到了“丧”民之一。
“丧”从侧面也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加上一些心灵鸡汤的鼓吹,年轻人想不“丧”都难。
鸡汤告诉你,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有钱,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把别人踩在脚下面……而这也是鸡汤最毒的地方,它忽略了汗水,否定了努力,将成功的所有因素都归结到“钱”。
4
毕业之后工作、买房、结婚、生子似乎已经成为了标准的人身公式,只要是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被当做是一个怪物一样对待。
每年回家,最可怕的也便是如此。面对一群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心“工资开多少了?”“什么时候结婚啊?”“买房了么?”……答案是肯定的还好,若答案是否定的必然会使挫败感变得更加深刻。
在《逻辑思维》中,罗胖曾就这个问题做出过解释,在当今的社会,“家族”的概念已经被淡化了很多,每一个家庭都已经是独立的小群体,既然不能提供帮助,还不如不去操心。
换句话说,社会的进步是要逐渐完成的,今天的社会房价高、工资低、年青一代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但人人都并非是上帝视角,也并非存在那样的一个开关,按下去之后,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5
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己,《80后脱口秀》曾有一期的节目的主题叫做《你真有出息》。
批判别人是否有出息,每个人生长环境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都有不同的标准。
每个人评价自己是否有出息,标准也是不同的。而最难得的便是将评价自己与评价别人的标准统一。
所以,即便是生活很难,但还是要坚持下去,喜欢就去改变,就像张爱玲所说的,因为理解,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