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套路分两种,一种是对打常用的组合拳、拳脚组合;一种就是大家常见的从起势到收势的一整套复杂动作的组合。
学习完整的传统拳术就像是学习外语一样,基本的一拳一脚是单词,第一种套路是常用词组和常用句,第二种则是完整的范文。词汇要经常背,常用词句因为用得频率高、有效要经常诵读使用,范文则可以让语言更为规范精准,套路练习也这样。
题主说的实战要素没错,但套路练习不是单纯的做动作,而是练打合一,每个动作从发劲到运用都有相当精细的内涵。真正学好外语的从来不是只背书不运用的,套路练习也是配合拆解对练来达成的。
人和人的对话并不是教科书式的一问一答,但学习时分角色练习对话是必须的,单独学习时读书背课文是很高效的练习方式,还有助于培养语感、提升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同样的,对打并不是你一招我一招的配合,但学习时互相喂招是必须,一个人练习时打套路能把技术串起来,也有助于培养搏击时的心态和流畅度。所以类比一下语言学习就能感知到套路练习的一部分意义。
上面提及的第二种套路练习的意义,首先是规范动作。各派拳术的入门套路、拳母基本都扮演这种角色,它们还扮演着格斗理念传承媒介的作用。入门之后,套路里的动作复杂起来,出现了很多不太常用、复杂的技术。
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两人对打,基本拳脚的对拼、功力的相较,是与人正面相合。在搏斗中找到机会使用出技术一招制敌,这便是出奇制胜。高级套路中的收录的是这些可能复杂的、不常用的技术,练习到一定水平的人已经有了与人对拼的资本,对基本的搏击也有了体会,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快速制敌是很稳妥的。
一些练习的朋友只盯着基本拳脚对打不能说不好,能把基本技术研究到极限,但是会狭隘缺少变通,遇到体格功力与自己相近的,便容易陷入苦斗而无法快速分胜负。只盯着套路里的险招,则很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奇袭的突击队遇上了严正以待的大规模兵团,结果基本就是成炮灰。所以对练和套路练习是两条腿,缺了一样就跑不起来。
传承久远的武术流派,有可能会有许多套套路,或者单个一套非常长且复杂,那练习有啥用呢。首先套路本身有锻炼作用,也按逐步递进的模式安排,对于练习和学习都有好处,还有个重要原因:
套路是招数的集合,作用类似参考书或者范文,成为一个技术库。练习者能从中悟出、学习到自己最心仪的招式。并非每一个技术都精通,而是能从这个知识库里找到最适合自己、最好用的。
著名UFC选手町田龙太是传统空手道练习者,接受现代搏击练习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过传统武道,他的标志性技术在套路里都能找到。正确的套路练习能帮助练习者找到制敌窍门的同时,还能帮助他突破瓶颈、找到对付强敌的对策。
那有的朋友又会觉得,练习这么多套路,却只为其中一两个小技术,是不是效率低下。
的确很低。但是有句话叫做厚积薄发,厚积的过程是“低效”的,但是一发则惊为天人。正如一个人可以依靠背诵演讲稿、专人形象包装来让自己短期内变成演讲高手,但真正的大演说家必然是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作为底蕴的。前者在可控范围内能够显得很厉害,短期速成。但后者能在听众的提问等突发情况中旁征博引应答如流,成就大师风范,但背后有漫长苦闷的学习过程。传统武术也与此类似,武术家不只是擂台单打求胜,而是在各种不可控情况下求存活。
单个人类的精力有限、获得的经验有限、对于知识的掌控度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人们通常无法完全熟练运用所有套路里的技术。不断地堆砌技术、搜集大量套路而不去专精使用,其意义是很有限的。“拳篓子”就是形容这类过分追求技术数量的人。因此各派都有自己最核心最精华的套路,能吃透它们就已经不容易了。
另一方面,一个人不一定能完全吃透一个门派的套路,为什么还要坚持学完、不断练习呢?除了作为技术库来使用外,还有个原因是为了传承。
一个人不能精通的技术,不代表其他人就不能精通,这一辈不能掌握的,下一辈也许能深受其益。武术家的气度,不仅仅在于横向的海纳百川,还应该包括纵向传承技艺的使命感,这是我在武术发劲原理的“一横一竖”以外感知到的另一种横竖。倘若每个武人都是利己的,只练自己爱好的技术而不考虑传承那些自己不能精通的,那有多少技术瑰宝得流失呢?所以为自己能打而习武的只是练习者,并不能成为“家”。
从非功利角度来讲,为了这份对知识和历史的尊重、对技艺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套路练习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