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趣的人总是带着光亮,闪着活力,让你与他相处时,充满了很多的欢乐。与无趣的人相处时,犹如置身拥挤的电梯里,有迅速逃的冲动,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生活中的有趣,把自己活成了套子里的人,循规蹈矩,连自己都会鄙视的人?
原因之一: 活得太有用。当所有的事情判断的标准是为“有用”为标准时,我们就与有趣背道而驰了。
我在学西班牙语”——这么小众的语言,“你学了能干嘛?”
“我在学插花”,这个可以当饭吃吗?
“我最近在研究明清建筑”——“所以呢,你研究这有啥用?”
这些对话,是不是足以掐灭掉任何有意思的火花,分分钟扼杀掉对新知的全部兴趣。你也没有任何兴趣再与之对话。有用的背后是功利,是短视,深层次原因是不安全感在作怪。这在我们小孩子的教育上表现的特别明显。
我们希望小孩子好好学习,金榜题名,于是小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如何拿高分,所有的与之相关的是有用的,否则是浪费时间。所有的行为都有了固定的行径,有的都是大人的一套行为模式,熟读文史、解题高手。画画、摄影、手工、参加COSPLAY、旅行.....这些,他们一概不会参与。于是一个无趣有用的人被培养出来,小孩子的好奇心被抹杀,创造力、想象力也受到了压制和局限。
世界像个大游乐场,对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永远可以发现好玩的。而没有好奇心的人,面对陌生的事物时,会拒绝、排斥,甚至恐惧,而不愿意去探索、尝试。失去了对世界的探究欲是可怜的,无趣的人生是悲哀的。
改变的小贴士:每周有一天不按常规行动,比如开车换成走路;看电视换成看电影;在家吃换成在外吃;参加一个兴趣小组;来一个不跟团的旅行等。
原因之二:是深陷感刺激。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自觉不自觉的接受大量的信息,永远都只能是支离破碎的信息,占据了太多的注意力,以致让我们没有精力去静下心来发展真正的兴趣。看电视、玩手机、刷微博、玩抖音,那些碎片化的东西就像一场信息化的瓢泼大雨,你从大雨中走过,除了身上淋湿了之外,你并没有什么收获。
解决的方法是电子静默,即每天让自己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远离电子设备的干扰,让自己处于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里,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兴趣是一个技能,技能的习得需要一个深入、沉溺的过程。
原因之三:是脱离了心流的通道。当我们做自己喜欢又得心应手的事情时,我们会专注、会有自信的掌控感,让我们觉得充实又快乐,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如果这样的状态可以在工作中找到,那该是怎样的幸福。科学证明,这也是可行的,那就是把握好工作中技能和挑战的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这个宽度之间,我们就会始终比较愉快。而通常的情形是我们会因为太熟悉而厌倦;太挑战而焦虑,没有行走在技能和挑战的宽度通道里。
避开以上三种原因,可能你的生活会有不一样的色彩,不信,你试试看。
借用王小波的一句话: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