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姐早上8点40分出地铁,一直琢磨着是不是要去麦当劳买早餐,可走到麦当劳已经没有食欲了。于是她穿过一条马路径直走向一家面馆,据说他们家新添了早餐。进店后,被店员告知只剩豆浆花卷了。
于是她转身进入了旁边的7-11, 7-11的包子很受欢迎,味道好价格也不贵,两个包子4块钱,都经卖光了,她想起一声嘱咐她要按时补钙,于是拿了一盒牛奶,算是完成了早餐任务,花费11块5。
早上稍微在7-11停留一下就知道,大部分人的早餐价格都在10-18元左右,如果加上一杯咖啡,可能会更高。他家早餐时段的人流和麦当劳相差无几,客单价却会高出一些,而且人员成本也会稍低。
7-11都开在写字楼、商业地段,销售的商品有很多是7-11的自有品牌。即便是比传统便利店贵出一些,也可以让消费者轻松买单。毕竟写字楼的白领们日薪都几百上千的,根本不在乎几十块钱的零食钱。
普通连锁便利店的毛利润大概为20%-25%,而私人小店则仅为15%-18%。我认识一对夫妻档,开了三年的超市,闲置资金不到六位数,其余都铺在货上。每天营业14个小时,全年无休,为了节省开销,全家基本住在店里。
大多数私人小店面临的都是两个人一个店,基本全年无休,一年能存下来十万已经算是不错的,便利店老板的日子并不好过。
普通连锁店稍好一些,商品单价相对个体超市要高,人流也不小,日均能够达到3000+的营业额。这个数字两年前来看是比较好的,但是近两年房东疯狂涨房租,把很多准备续约的店铺都逼停了。有心人其实可以发现,临街便利店越来越少,都改到了社区或小路里面,这和房东坐地起价有直接的关系。几乎每一家店都有一半的收入上交房东。
至于高端的7-11、全家等,利润额能够达到30%以上,这让很多便利店从业者垂涎欲滴。这么高的利润率其中最大的贡献来源于他的熟食加工部门。早餐+午餐+关东煮,这三样牢牢锁定了写字楼白领的日常消费,而这部分的毛利达50%以上,稳定大幅地提升了整店的利润率。
而高利润的部分恰好的普通便利店所没有的。这背后隐藏着一支庞大的供应链队伍和研发中心,他的投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所以7-11的加盟费远远高处普通连锁便利店,也可以理解。一般中产都可以拿得出普通连锁便利店的加盟费,但能承担7-11加盟费的就可以算是土豪了。
我常常会在7-11买早餐或者午餐,晚上回家时在社区便利店购买一些零食和饮料。
这些购买行为不会花掉我很多时间,相反去大型超市才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每次至少2个小时,还要拎一堆东西回来,满头大汗。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逛一逛”再也不是享受,有时间我恨不得在家里睡觉。
好在有一些电商平台,能把米、面、油、肉等重物直接送到家,免去了我去大型超市的痛苦。大型超市纷纷倒闭,可能和消费者的购物心理也有关系,大家都不去,自然就经营不下去了。
如果便利店能够再做的好一些,我的日常消费行为就完全可以用电商+小型连锁店解决了。可惜国内连锁便利店的商品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类上来说,都还不够令人满意。在日本和台湾,7-11等类型的便利店随处可见,基本每个街角都存在,整天人来人往,可见他们受欢迎的程度。
我在台湾的7-11吃到的关东煮要比内地好吃的太多,连酱油小料都分好几种。7-11里还有很多卖相漂亮的便当和饭团,也有几个座位,几乎可以算作是当地人的深夜食堂。我在台湾的那几日,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光顾7-11去购买食品和日用品,非常方便。
除了他的食物好吃,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服务全面:煤水电费、车票、手机充值等便民服务也是一大特色。
但是如果现有还有便利店想通过增加服务品类来吸引顾客的话,恐怕就白废了功夫。
因为在国内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大环境,这些服务在手机上都能解决。反观日本,正是由于他们的便利店服务如此全面便捷,可能才导致他们不想去尝试使用新的技术,比如移动互联网。
刘小姐早上随便挑了一顿早餐,这几分钟的小店交易背后隐藏着若干数据存储服务器、BI智能分析、物流检测、供应链数据更新等多套系统24小时地工作。
连锁便利店在资本的扶植下会越来越普及,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不能把便利店视为单纯的劳动服务性行业,而是集成资金、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的交叉经济领域。
小超市老板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依靠起早贪黑的辛苦,再也挣不到钱,反而会陷入“越忙越穷”的恶性循环里。
这个行业就和其他行业一样,在迅速崛起的资本大潮下,单打独斗的个体户终将被淹没。阶层上上下下的财富洗牌出分化出来,或许在我的有生之年,就真的可以见到《北京折叠》中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