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逃脱疼苦关系的泥沼,我爱你和爱自己,哪个才是关键?
520热爱表白的日子刚过,一个心理学的微信群里讨论起525这个话题。谐音“我爱我“。大家准备策划一个主题活动。讨论着是“爱自己,才能更好的去爱别人”、还是“爱别人,更爱自己”,哪个更契合。
突然让人想起了“我”,想起了与“我”幸福有关的那些。
到底这个“我”要如何自处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呢?“爱自己”和爱“你”哪个才是幸福的关键呢?为什么总是会有那么的不开心伴随着我们呢?为什么身边的人和事都非常不顺眼呢?
最重要的是看清楚与我有关的三大“核心关系”。客体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有2次出生,第一次是生理方面的,我们的身体降临于世;第二次是心理方面的,我们的内部思想开始顿悟觉察,发现生命的差异与众不同。
希望今天的我们都可以收获理解,心灵再生。有幸你一直在关注心理学的知识或者文章,所以即使还未真正觉知,也一定在觉知顿悟的路上。
第一大关系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关键词是“接纳”!
很多时候我们的疼苦来源于对自己的不接纳,而正是因为这种不接纳的疼苦让我们难以感受到幸福,也很难满足。或者说我们并不真正的爱自己。我们只是爱自己的一部分,爱自己认为“好”的部分,不爱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这个“好”与“不好”指的是主流社会中的评价界定标准。
那么什么是对自己真正的接纳呢?真正的接纳是发自内心的我愿意,我允许,我承担,我可以。
说一个身边真实存在的朋友的故事。叫他“野火”吧,我认为他是真的对自己完全接纳,从而活出了属于他的自己。用他自己开玩笑的话说,他感谢他的妈妈,因为他妈妈从小就对他说“这算什么,你是个天才”。他85年纪,看起来像70后,没有存款,没有女朋友,满世界的跑,工作的定义不详,无固定工作,一年有一半时间上班挣钱,一半时间赋闲。有时候摄影,有时候导演,有时候编剧,有时候写文章投稿。也许有的人并不认同这种生活方式,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野火说“人们总喜欢给世界定性,而他偏偏只喜欢‘性’,此性是广义的性,是自由;他认为自己是个穷人,此‘穷’是广义的穷,是无限”。说明他对自己状态是愿意的,认可的。他很自在,即使在多数人眼里并不咋地。那也不妨碍他活出自己,感受幸福。大众的的规则和标准会影响我们的观念,这是一定的。关键是综合了外在评价,再加上自己的内在价值体系之后,我们对自己的各个部分还允许,还接受吗?
我们认为自己很胖,认为自己很丑,认为自己没钱,认为自己很蠢。比如你只想自己很瘦,胖你是接受不了的。但凡是自己长胖了一些,或是忍不住多吃了夜宵啤酒,和冰淇淋的时候,你就开始纠结疼苦,为什么自己又没控制住呢?以至于每次的美食都变成了罪恶,甚至有羞耻感,更谈不上品尝了。你接纳不了自己变胖这是表面的意识,而更深层的是我们也许接纳不了因为变胖带来的其他结果。例如胖了不符合大众审美,不漂亮,大家不喜欢我,我没有朋友。“我”接纳不了的其实是这件事背后所带来的影响,那个“我”不想承担这个重担。
而唯有我们愿意去看到这个部分,并主动的去思考这样一个理念就是:“我吃是可以的,无论是长痘痘、上火热气、被人嫌胖我都愿意承担。这是我满足我身体的欲望需求,我也愿意让我的身体承担这带来的后果。不吃也是可以的,因为我渴望苗条的身材,我更想做身体管理。我努力控制饮食,保持运动,我允许假如我尽力后还是长胖的情况出现。”
而一旦我们给到自己这个我允许和我愿意的信念,一旦我们告诉自己即使我变成了“不好”的自己,我也同意和接受时,那个“不好的”部分会渐渐离开。因为你的接纳,“不好”的那个部分无法再让你产生疼苦,有拒绝的地方就有自我伤害,因为没有了拒绝,便没有了疼苦纠结,与自己的关系便不再是战争,而是一种和谐
记得王宝强第一次当导演拍的电影«大闹天竺»因为拍的不好,(确实也是不太好看)被评为金扫帚奖最佳导演奖。他是唯一一个到现场亲自领奖的大牌明星。作为一般人来说,被否定被批评是很难会发自内心真正接纳的,特别是公众人物,更多时候都是接受某个事实而已,而接受代表着被动、忍受、不得不。而被动、忍受、不得不里都透露着拒绝,拒绝承认某些让我们疼苦的事,但殊不知那些疼苦的事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而王宝强接纳了,他主动自愿来领奖,并坦诚说出自己来的原因是因为尊重电影。从这个程度上来说,他承认了这个失败的电影是自己导演生涯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愿意承担,他接纳了自己的这份失败,那么这份失败带来的疼苦将不再继续让他纠结。潜台词是“我可以是一个失败的导演”。他承认这个部分自己的存在,没有拒绝它。意味是“我王宝强在有地方是可以做的不好的,即使我很努力的去做了也不一定会好。哪怕如此,我也可以接纳这个事情发生,我确实有不足”。
要知道做到这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听起来就是接纳这件事而已,但实际上是需要承认自己不足和缺点的,并接受不足。而大部分的人是很难去看到,主动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因为把问题推给别人是件更容易简单的事情。如果他不能接纳自己是个失败的导演的话,那么他将继续疼苦,这样便会继续恶性循坏。
摇滚界的音乐人崔健在沉寂多年后上了选秀唱歌的节目,有人评论说“有些明星就应该被人打死,在最美好的时候死去”暗指像崔健这样风一般独具一格的歌手不该沾染现在社会的俗流。而崔健的回答是:“接受别人评头论足是叫生活,能与自己对话的叫生命。”
家庭动力系统学认为自我的概念有一部分是通过他人语言、行为、神态等各种信息的反馈来界定自己的。最早是父母,“我是谁”来源于父母的“你是谁”。最初“我”便是从父母那收到的部分形成。这些被称为标签。而成年后我们会收到来自社会、学校身边各个人群的标签。
这些标签会慢慢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而我们如果想要获得与自我关系的和解就是告诉自己“即使我变的像标签那样,我也同意和接受。那这个标签就会心甘情愿的离开,不再影响你。自我的纠结没有了,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值提升了。
那我们来看看第二大关系。
第二大关系是:我们与亲密他人的关系。
关键词是“爱*表现和”没要求“!
先来说说“爱表现“。这里要说一个小插曲。记得在一次婚姻生活的公开课上,老师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她说”在座的你们,你们觉得香蕉是水果吗?“大家点点头;又说”苹果是水果吗?西瓜是水果吗“都是点点头,一致同意。接下来老师问”那你们觉得水果是水果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了半天,不知怎么回答。香蕉、西瓜、苹果是水果的具体类别,是水果的下一级具体展现。
那么同样的,爱是爱吗?这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爱呢?有千万种答案,是的,爱的表现就是十分多样和变化的,特别是因人而异。所以爱是一个概述,而具体的其实有很多个部分。人们经常会说爱是一种感觉,这个感觉是你自己的。是你从其他地方感受来的。那关键是怎么让你的亲密他人也感受到爱呢?你只是和ta说“我爱你”是没用的。爱不是爱,需要让对方或者他人感受到爱,这样的爱才有效。这是需要很多爱的具体表现的,没有这些爱的具体呈现,靠凭空想象,你的重要亲密他人并不知道你深深的爱。
那爱的表现都有些什么呢?比如你的关心,在夏天傍晚送上解渴的饮料;在运动后为对方买瓶水或是按摩;比如了解,知道爸爸妈妈伴侣孩子最喜欢吃的饭菜种类;最喜欢去的地方;最擅长做的事情;比如尊重,对于重要的家人们做的重大决定,给予支持;愿意倾听对方的想法试着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责任,为孩子伴侣父母做一顿晚餐,努力去赚钱承担起家庭开支;即使很忙很累也会去照顾生病的她们,去开家长会,去陪孩子玩耍。。。。。。可以是语言的、身体的、行为的、共同经历的、礼物的等等。
为什么你会做这些事,因为每一个表现都是源自爱。而这些具体的表现能让你的亲密他人感受你对他们的爱。所以亲密关系的重要一点是让你的重要他人通过爱的具体表现感受到你的爱。你的幸福感会升高,因为你也会获得更多被回馈爱的时刻。
再来说说“没要求”
这里说说朋友的故事。经常有女性朋友和我抱怨,她们的男朋友或是老公从来不会主动送礼物给自己。她们觉得很郁闷。其实在她们觉得郁闷的时候,心里的潜台词是“纪念日(或者七大姑八大姨的节日)男朋友、老公就应该送礼物给自己”那么这个应该的背后就藏着各种要求。虽然并没有直接向对方提出,可是这要求已经呼之欲出,剑拔弩张,蓄势待发了。对方是可以感觉到的,即使你没说。那么无形中会有种压力,这压力会变成一种必须要做的任务,而且完不成亲爱的“她”还会不高兴,所以压力更大。而一件本来是可以促进两人感情升华或更近一步的约会,节日因为礼物的问题变得惴惴不安。很少有人可以去做一件有压力的任务时可以正常发挥水平的。男人们本来想按着自己内心的喜好去表现爱意却往往不知所措,送礼好难,不如直接问她想要什么好的多,而这时女人们会觉得更没诚意,送礼物还要问我吗!!oh my god.这是一场因为“礼物”要求而引发的血案。
在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成熟的爱是两个人可以保留各自人格的完整和独立性。同时还可以互相关心和照顾,既独立又融合的过程。
在爱里的要求,特别是对方一定要做到的要求内容,其实是一种对他人的侵入。强迫对方按照你的思路来想问题,你的方法来处理。但其实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却不能要求别人,特别是那些我们亲密的人。这些要求很多时候是伤害会破坏你们的关系的。
不成熟的爱来自占有、支配、控制、像儿童那样对父母或者是父母那样对儿童提出要求。而始终不是成人对成人的状态。
那么你要说“我真的无法忍受啊!那些坏毛病。”你可以说,可以表达,可以提,接不接受改不改是对方的事情。那么如果对方改了是你期望的,如果对方不改,你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接受或是不接受;如果接受,这个状况结束;如果你不接受,那么你可以选择说出你的底线,以及不改变可能为你们关系带来哪些可能的变化。以此类推。以成人的方式去沟通。
在成熟的爱里,在有益于亲密的关系里,不要给对方提要求,有要求的爱最后往往带着条件,而有条件的爱都将变得难以持续。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三大关系。
第三大关系是:我们与社会及外在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是“真”、“善”、“美”
人是一种群体性社会性的生物。每个人都无法独立生存,因为那样将会失去存在感、价值感。传说曾经有个人死亡后来到一个地方,TA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里有最豪华的房子,最奢侈的用品,享用不尽的美食,看不完的风景,只不过一个人。时间久了,TA觉得很疼苦,因为无法分享、倾诉、比较,一切都没有意义。后来TA才知道那就是地狱。所以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外部关系,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才是温柔的。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大千的外部环境对我们来说是纷繁复杂的,是客观的基础之上最终由主观来判断成立的。你的世界在你眼中,你眼里是真善美,那么你看到也更多的会是真善美。
那么疑问来了,这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呢?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什么乱七八糟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有,我还能好好的吗?那么我们需要因为人性中黑暗的部分去改变自己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人性虽有弱点,但人性也有美好的部分。能让我们躁动的心安放的始终是“好”的这个部分。
记得前段时间新闻热搜的二更食堂公众号永久关闭的事情,因为该公众号写了关于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的文章,为了博取眼球恶意诋毁,用词失当,被大众批评要流量不要人性。
而另一新闻,广东湛江一果农将一车4万斤的新鲜菠萝运抵东莞免费送给读大学的儿子的同学们。因为滞销烂在地里可惜,便送给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们品尝。而因为这样的举动,同学们自发制作了爱心捐款箱和捐款二维码,供大家自愿献爱心。
同样的4月11日一家大型川菜馆发生意外火灾,十几名员工受伤,老板将自己的房子、车子全部卖了来筹钱为员工医治,但依然不够,所有的员工自发捐款,并通过网络发起筹款。有人在网上留言说“这样的老板值得信赖,以后一定可以会有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即使是有恶行情况,但真诚、善良、美好依然是主流所遵循的。
见风使舵、见利忘义也许可以收获我们想要甚至是一直追求的某些东西,可是待时间静好之后,那些内心的不安仍会袭来,引发更深一轮的羞耻、内疚、自责等等。没有与外部环境处于和谐之中,不能放过你的也许不是别人,终究也还是自己。
当你内心的真善美还不够坚定时,当你面临重大选择时,当你举步维艰时,告诉自己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在对的世界里,我选择做一个对的人”
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与世界的关系。这便是我们幸福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快乐,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之后再成为更好的自己,完成自我的超越。
混沌不清的从来都不是外部的世界和人,而是我们自己那颗摇摆不定的心。愿你我历经沧桑依然前行,看透世事没有消极。带着童心、初心坚定的过完一生。
w�����\��j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