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狗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印象最深的就是贾玲、张小斐、许君聪以及何欢共同演绎的小品《真假老师》。
小品讲述了一位老师家访过程中引发的关于父母和学校合力教育的问题,演出令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其中贾林扮演的家政工所说的一段话特别值得为人父母的深思:孩子需要的不是钱,而是陪伴!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关于亲子关系提出了一个“依恋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孩子在2岁以前如果能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未来面对世界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都更有安全感,更自信。
10岁以前能与父亲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并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应对困难更为乐观。
现在很多城市家庭的父母为了挣钱把孩子丢给老人或者保姆带,甚至还有一些3岁就开始全托的,小初高12年都是寄宿学校,他们只在周末才把孩子接回家。
这些从小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没有在亲子关系中建立起健康的心理架构,他们的心里普遍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由此导致诸多心理问题,网瘾毒瘾甚至抑郁自杀。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里有句话说得好:“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童年是不可逆的,父母给予孩子再好的物质生活,也代替不了你们的陪伴。
我的邻居家有个男孩就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长年在外地经商,男孩一天天长大,物质上要什么有什么,精神上却极度缺乏亲情的能量,刚上初中他就迷上了电脑游戏,经常逃课去网吧没日没夜的打游戏。年迈的爷爷不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跟邻居哭诉:孩子大了,我们管不住了。
我不禁感叹,父母不在身边陪伴孩子,孩子出了问题,挣再多钱又有何意义。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
无独有偶,我儿子班上也有一个“留守儿童”。他的父母离异,妈妈在国外,爸爸长期在外地做生意。他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全托,小学读的虽不是寄宿学校,但也被寄宿在学校附近的托管班里,每当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有爸爸妈妈接回家,而他只有托管老师接回去。
我不知道他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只记得他茫然若失的眼神,也许他感受到的是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吧。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这个男孩看起来十分阴郁和自闭。
我一直这么认为,如果你生下孩子没办法给予ta足够的亲情,不如当初不要生下来。
作家叶倾城在散文中写道:“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却是我一生不会再遇到的美味。”妈妈做的每一道菜都是在用手传递她心底的爱,能吃到妈妈做的饭菜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我的同事王姐,无论再忙也要给儿子做顿自己亲手做的晚餐,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她说看着儿子吃着自己亲手做的晚餐,她很幸福。
在其乐融融的餐桌上她和儿子聊着各种有趣有爱的话题。王姐对儿子说: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世界上每七个人就有一个人吃不饱饭。她还说:长大后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为社会做贡献。儿子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亲情,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到爱的意义,得到爱的滋养,孩子也有了爱别人的能力。他说他长大后要做个慈善家,要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建学校,为贫困的人提供免费的住房。
王姐是一位智慧善良的妈妈,她每一天的陪伴都在传递着自己的精神能量。望子成龙成风,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陪伴。孩子在父母陪伴和守望下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