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的,就是想写一点东西了。
我加入「简书」的目地,有些令人不敢相信,就是想怼一个文风浮夸的家伙,请允许我用这个词罢。
等我加入之后,感觉还不错,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时欣喜不已。我自认为我还是喜欢文字的,虽然高中学的是理科,大学也没有考上,依然不能改变这种喜欢。好的书就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是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的。曾经听闻“看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个高贵优雅而有趣的灵魂交流”,我个人是认同这种说法的,很切实。它影响着我,在看书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这个有趣灵魂想要诉说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他想要告诉我什么?
我个人看书的习惯很松散,有时候,想要读一本书念头一升起,就会很迫切的想要,却不知道究竟读那一本的好。等到了地方,随手拿起一本就可以看半天了,看完之后,也不一定就有收获,当然,我所说的收获是指有没有悟到长者诉说的思想。不然,看再多的书,也是枉然。
我个人一直强调的是“看书”,而不是“读书”。我窃以为“读书”只是用的嘴巴单纯地读出来,不一定就收获了多少,经常是一时的记忆,时间长了,也就忘了;而“看书”是用的眼睛认真地看进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进去,装在了心里,就可以记忆很长时间。但这还不够,还得用心去思考,去理解,毕竟心不是用来装东西的。
我说我看书松散,但也是有方向的去看。就比如我喜欢看《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书,我就会慢慢看,记得看这本书还是小学时候,那时候我是和祖父一起睡得,每次祖父睡到半夜醒来起夜时,总会催我早点休息,明天再看云云,这才意犹未尽地收起来,脱衣睡觉。
就这样,这本书竟然连着看了三遍,以致于对书中的情节了如指掌,历时不忘。记得高三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李老师到班上,上课上到一半问了我(我在开小差)一句“三国时,诸葛亮气死了一个人,你知道是谁?”我就直接说“王朗”,李老师眼睛一瞪,大概他也没想到我能发出来吧,又问了一句“长坂坡张飞一声大喝,吓死的人是谁?”我连声说道“夏侯杰”,李老师盯了我一会儿,才说“你坐下”,就没了下文。一直到现在,两年多过去,也没明白李老师的意思,挺惭愧地。
说这些,主要是想说,看书是因为喜欢才看的,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带着恭敬去看,如此方才算“看书”,不然就只能是“读书”。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古人自称“读书人”是谦称,不然只一味地在那读,读的再大声,又有什么用呢?
文以载道。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浮夸不堪,读书人已经堕落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文章,竟被用来议论那些高级演员的工具,令我痛心不已。
我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读书人不能满脑子的功名利禄,要实事求是,克己复礼。治理经典固然是天下读书人所热衷的,但也不能胡乱的寻章摘句,数黑论黄,区区于笔墨之间。
“百无一用是书生!”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书生意气,因为了解的少,不可能“一法通万法明”, 做事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导致错失良机,最后追悔莫及。
最后送上祝福,希望,诸君初心不改,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