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裕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财物富足与地位尊贵是每个人都愿意追求的,但是如果不是靠走正道得到的,君子也是不能接受的。财物的贫乏与地位的低贱是每个人天生就厌恶弃的,但是如果不是用正道去抛弃他,君子也不愿去摆脱。君子怎么能够以不仁道的方式来成名呢?君子不能哪怕在一顿饭的时间违反了仁道,在最有成就的时候要与仁道同在,在最倒霉的时候也要与仁道同在。”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圣人的利欲观,一方面讲了“仁”对于君子的重要性。
孔子对于贫富的观点很明确:取舍之间都应该以“仁”作为衡量标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贵当然是人人想要的,但只有通过正当渠道得到的钱财和地位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贫贱当然是人人厌恶的,但如果不是通过正当渠道脱贫去贱,而是通过狡诈经营或者欺世盗名的方法使自己富起来,那么君子就应当拒绝这种富贵,宁可继续贫贱,也不能用不洁之财,欺世之名,这是身为君子应有的气节。
既称君子,就该懂得世道有浊有清。身处清明之世,则追求道义和仁德,自会富贵;身处乱世,则有道有德之人处于贫贱境地也是常有的事。但不论是盛世还是乱世,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贱,身为君子,就不应舍弃“仁”。如果舍弃“仁”,则怎配称为君子之名?
但“仁”并非人人都具备,即便君子也需要时刻谨记求“仁”之心不可有所懈怠。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追求“仁”呢?孔子告诉我们应该做到一下三点:
1·时刻谨记“仁”,践行“仁”,即便是用餐之时也不忘“仁”;
2·在时间紧急、事情仓促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弃“仁”;
3·即便处于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要与“仁”同在。
其实,将上文概括起来孔子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即“人在,仁在”。这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孔子一生非正财不用,非正名不取。他身体力行地追求着“仁”,实践着“仁”,不愧为君子中的“圣人”。
o,My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