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叫《规模》。我们经常会从现状,往未来画一根延长线,按照过去的发展的经验、节奏、速度,来畅想自己的未来。你会发现,甭管是个人、公司还是资本市场,都经常会这么想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每天进步1%,那一年就会进步37倍。这家公司今年业绩翻了一倍,那么明年应该也是翻一倍。资本市场基本都是根据这种预期来给出一家公司的估值的。
虽然大家也隐约地感觉这么想不对头,但是到底怎么不对头,不知道。《规模》这本书,就是用数学推理告诉你,这件事为什么是铁板钉钉的不对。举个例子,当年电影《哥斯拉》上映的时候,就是那个大怪兽电影,就有记者就请《规模》的作者韦斯特,能不能推算一下,哥斯拉的重量、步行速度是多少?
韦斯特回答说,这么庞大的动物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为它会被自己的体重压垮。
真要假设它存在的话,那么,根据电影中的设定,哥斯拉身高110米,那它应该重达2万吨;其中,心脏重约100吨,主动脉有3米宽,因为那么多血液要流通;为了维持巨大的身体组织,他每天要吃25吨的食物,这些食物足够喂饱1万人的小镇;然后要撒2万升尿,相当于一个小型游泳池。但是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如果真的存在,它不可能保持现在这个身材,它的大腿直径必须有30米粗,才能站立和行走,而且行走的速度也会非常慢,根本谈不上什么猛兽。你就想110米高的身高,30米的腿,这是个啥身材。你就想想我一米八的个头,如果长成哥斯拉,需要60厘米粗的腿。
你看,这种视角,一般人不可能有。因为我们普通人一般都是按照线性思维来预期未来,展开想象的。我们小时候看童话故事,孙悟空可以变得很小,也可以变得顶天立地,一个巨人,比正常人要高很多倍,但是我们都假设他身材都可以保持不变。看这样的神话时,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一个简单物理定律,就是身高是原来2倍,而体型不变,那么体重是按立方来增长的,也就是八倍,但是大腿骨的横截面是按平方来增长的,只能增长4倍。只要身高继续增长下去,大腿骨迟早承受不了这个重量,要被压断。所以身材得变。
说到这儿,其实也可以反过来推倒一些事。比如,我们小时候都被教育,说蚂蚁很神奇,力大无穷,可以扛起比自己体重大1000倍以上的东西。这很神奇吗?其实按照《规模》这本书的给出的原则,一点也不神奇。原因就是因为蚂蚁小。如果把蚂蚁体型放大到我们人这么大,别说扛东西,就是支撑住自己的体重可能都不可能。
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按照简单的线性比例放大。一旦放大,要么就崩溃,要么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好,下一个问题又来了,那如果我一定要按照比例放大,一定是支撑不住,一定要崩溃吗,就一定是坏事么?还真不一定啊。至少我们有一部分的常识不是这样,比如城市。
城市规模越大,人均所需的基础设施就越少。比如加油站,人口规模每增加一倍,城市只需要增加85%的加油站,而不是翻倍。你看,一旦规模增大,系统反而会更加节省资源。其他,比如电线、道路、水管和燃气管道的总长度,也都符合这个规律。人口增加一倍,这些资源只需要增加85%。反过来,城市越大,社会活动就越丰富、机会就越多、工资就越高、整个城市的经济产出就越大。所以为什么城市化的程度,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繁荣程度的指标。
你看,规模增大是一件好事啊。这符合我们的直觉。要不怎么有一个词,叫规模效应。
做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习惯这么想,我眼下的利益都不要,投入现在手头的全部资源,换取未来、换取增长、换取规模。虽然眼下会有很多问题。但是万一有了规模就有了“规模效应”,在家大业大的情况下,问题虽然多,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多啊。所以现在无论是公司自己还是资本市场,很自然都会形成一种规模崇拜。大家都是想着增长增长再增长。
但是《规模》这本书说公司和城市是有区别的。一个公司想像城市那样发展,其实可能性不大。区别在哪里?城市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网络,规模增大,连接数就增大,网络效应带来规模效应,所以它的增长没有上限。只要人口可以输入,城市就可以一直增长。
但是公司呢?公司内部虽然也有网络效应,但是,公司是一个天然要控制内部资源的组织。你发现没有,小公司的情况下,每个人互相都认识,内部沟通非常充分,网络效应就很强。所以小公司长大很容易。但是大公司呢,越大规矩就越多,啥叫规矩?就是控制。所以大公司到最后,各种各样的组织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沟通,比和公司外部的组织沟通还要困难。所以大到最后,其实网络效应是递减的。那公司就很难再成长下去。
这跟生物很像,生物体的生长是有极限,因为细胞一旦长成,基本上就只消耗维护资源,不生产新的东西。两个细胞很难有发生连接的可能,就没有网络效应,就不会在生物体内爆发一次革命。公司在创立之初往往都是非常创新的,小企业的创新其实是本能,这是客观条件允许的创新。但是一旦业务定型,能够系统地从市场上赚钱的时候,它就没有必要再冒险创新,它会越来越依赖现有业务,它再雇佣新的员工,也只是为了发展现有的业务而已—— 所以一个公司长大了,它会越来越像生物体,终究有一天成长会到头的,寿命也会到头的。
《规模》这本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据,所有的哺乳动物,从老鼠到猫狗,到狮子大象,再到巨大的蓝鲸,不管它们的寿命长短,一生中的心跳总次数都是一样的,大约是15亿次左右。这里面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人类。人类的心脏一生能跳动25亿次左右。但是请注意,人类寿命延长,不过是近100年来的事。100年以前,人类的心脏跳动,一生的总次数也只有15亿,这是一个恒定的法则。一个类型的生物,只要形态相对稳定,背后总有“15亿次心跳”这样一个幽灵般的数字,这是对它规模的硬约束。
所以,读完了《规模》这本书,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要想规模不断增长,就得学城市,而不是学生物。生物要求稳定性,越稳定,网络效应就越差。但是,反过来,你也得意识到,追求城市的网络效应,也会导致稳定性非常差。创新这个词,虽然好听,但是反过来就是革命,一个公司能不能受得了反复的自我否定、反复的革命,是一个问题。总之,在规模和稳定性之间,不可兼得。
第二,不管现状有多好,前途看上去有多光明,一旦想要剧烈地增长,你心里要有点数,前面一定有什么在约束你。你要继续增长,你就一定需要点别的什么变化。如果不打算迎接那个自己没把握的变化,暂时不贪图什么增长,那也是极好的策略。你看那些百年老店不都是这么活下来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