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我曾经见过一个让人心碎的小男孩儿。他和我家大宝在同一个幼儿园不同班,每天早晨我送大宝去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看到他在走廊上一个人抽泣,5天,10天,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
这个男孩儿哭泣的模样让我心疼,我忍不住问幼儿园的老师,为什么这个男孩儿每天都是一个人在走廊上哭泣?为什么老师和家长都没有管他的?
老师说:这个孩子从入园那天起,每天的情绪都非常激烈,别的孩子就是哭一阵儿,他是嚎啕大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儿,哭得嗓子哑,而且一直哭一天。开始时,老师也过来哄,可是怎么哄也哄不住。让别的小朋友来找他玩儿,他也不理。而孩子家长只是在入园的前两天哄了一下,但是孩子还是哭,后来家长直接每天把孩子强行送到幼儿园之后,转身就走。
起初大家以为孩子哭几天就好了,家长跟老师说不要管孩子,男孩子不能这么娇气,锻炼一下他,自然就会好起来。老师毕竟每天要看那么多孩子,不可能一直陪着这个男孩,于是,也不再像开始一样哄着他了。没想到,这个孩子一哭就哭了一个多月。从开始几天的嚎啕大哭,到后来每天一个人在走廊上抽泣。
小男孩的入园焦虑为何如此强烈?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入园焦虑也是离别焦虑的一种,这个时期又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这个小男孩儿为什么入园后持续哭一个月之久?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孩子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不适应,事实上,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更重要的原因。
孩子对家长,尤其是妈妈的依恋,是人的自然天性。而孩子跟家长之间的依恋绝不仅仅是因为食物、安全以及熟悉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情感上的链接,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对妈妈的依恋绝不是仅仅因为哺乳或者说食物的需求。一只猴子都会选择让他感到温暖的布料妈妈,而不是让他吃饱的铁丝妈妈。温柔的触感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温暖的感觉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链接,而这种情感链接又关系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获得。
小男孩儿进入幼儿园产生分离焦虑本来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而是简单、粗暴和强制性的分离。这就如同给孩子找了一个铁丝妈妈,虽然孩子确实在饮食和安全上没有问题,但是却获得不了足够的情感链接,这加剧了孩子的焦虑,这时家长却隔离得更彻底,于是孩子不仅焦虑而且内心受到创伤,孩子只能通过哭泣和拒绝他人来释放内心负面的情绪。所以,这个孩子才会哭了一个月之久。
家长以为的“锻炼”成功,不过是孩子的创伤潜抑过程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将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一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一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一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一个月之后的小男孩儿看似不再哭泣,已经“锻炼”成功了,其实,不过是分离焦虑走到了超脱阶段。而且,本来在正确的处理方式下,男孩儿并不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去解决分离焦虑。而因为家长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不仅延长了这个进程,孩子积攒的大量负面情绪还被压到了潜意识里,可能伴随其终生。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成人的案例当中,小的时候被迫分离、关小黑屋、被忽视、不被回应等等冷暴力,让他们在长大之后出现各种问题,拒绝亲密关系、不自信、抑郁、焦虑等等。这种危害是家长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的。
减少焦虑的渐进式入园方法
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不同,有的孩子比较大线条(低需求),而有的孩子则比较敏感(高需求),不能简单的一句话去要求家长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事实上,像这位小男孩儿这样的孩子,反而需要更多的陪伴和缓冲时间。
为了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化解入园危机,很多幼儿园已经在采用渐进式入园法,让幼儿循序渐进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来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依恋感和陌生感。
虽然并不是每个幼儿园都支持这种入园方式,而每个幼儿园的操作方式也可能不同,但家长可以跟园方进行协调。
渐进式入园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第一周:每天由家长陪着孩子,体验一天1小时的幼儿园生活。
第二周:隔天让孩子到幼儿园半天。
第三周:每天上午让孩子到幼儿园,睡完午觉后接回家。
第四周:每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在下午接回家。每天的时间要逐步延长,一直到孩子完全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
第二种方法
第一阶段:在开学第一天,父母需陪伴孩子到幼儿园熟悉环境。然后,父母和孩子要同室分离,家长可以待在教室的一边,或者是视力可以看到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参与到小伙伴们的活动当中。
第二阶段:同园分离。家长待在幼儿园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如果孩子有需要,就将孩子带到父母身边。
这种方式大概需要进行十天左右,最终实现完全分离。
孩子入园后父母要做到的三件事
1、拥抱
2015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发现:经常拥抱是一种缓解压力和压力引起疾病的有效方式。
以色列海法大学的实验证明,被所爱的人触摸人们的痛苦明显减轻。而且对方表现出越多的共情和支持,人们的痛苦水平就越低。
而在Paul Zak的一项研究中,解释了拥抱如何增加催产素的释放,并引起大脑内部的共情感觉。
每天送孩子进入幼儿园时,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可以让孩子怀着愉悦的心情开始幼儿园的一天,当孩子的共情能力增强,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焦虑就会减少。而入园前期常常发生的疾病等状况也会有效降低。
正如心理学家Virginia Satir曾经说过的:我们每天需要4个拥抱来生存,8个拥抱来维持健康,12个拥抱来成长。
2、表达爱
从孩子出生开始,在他的一生当中都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吵闹、叛逆的背后常常是寻求关注,是要再次确认他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要再次确认自己被爱。
不要让孩子一直在爱的获得上纠结,“爱你在心口难开”不是智慧的做法,家长们要学会真诚地直接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希望你有开心的一天。晚上去接孩子,可以说:爸爸妈妈今天很累,但是一见到宝宝,就很开心。在爱的浸润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事物。
3、遵守约定
在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前期,很多孩子最怕的就是当别人都走了,只剩下他和老师在一块的时刻。所以,第一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如果实在迫不得已,不能及时接孩子,也要在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就跟孩子沟通好,可以和孩子约定好晚上接的时间,并遵守约定。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关注、点赞、转发、收藏都是对我的鼓励哦,谢谢!
我是“豆妈逗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经的教书匠和班主任,多平台原创作者。一个走过南闯过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烟火气的俩娃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