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解读2
我们今天继续来讲讲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这本书
上一篇文章讲到“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小孩做什么,更重要”,这可能会让家长感到疑惑跟焦虑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来看看“家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几十年我们的父母辈,每家都是好几个孩子,能吃饱穿暖快乐的长大就已经不错了,所以做家长好像在育儿上面没有什么焦虑感
直到八十年代开始,每个家庭生养小孩一个或者两个,这个时候才开始对孩子进行精雕细琢,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家长”这个词所衍生出来的“育儿”变成了一个学问
比如说小孩晚上睡觉,到底是应该跟父母睡还是独立睡?答案也是各有不同
有些育儿专家会说独立睡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所以睡觉的时候最好有父母的陪伴
也有育儿专家说应该独立睡,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而高普尼克的观点是:跟不跟父母睡,对他长大以后的性格、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你如果整天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就算不工作全职陪伴,可能也依然养育不好你的小孩
因为这些育儿答案就像是教你怎么“使用产品”一样
但是根本问题是:孩子并不是产品,并不是我们对他按某一个按钮做某一个指令,他就会有相应的反馈,孩子是个生命体,做家长不能像做木匠一样去生产一件产品,而是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
为什么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那么重要?
因为人脱离父母,能够自己独立生活的时间很越长
这并不是一个缺点,相反,这反而是一个优点,动物界的普遍规律是未成年期越漫长,智力水平越发达
比如说鸡鸭鹅,生下来没多久就可以独立生存了,但是它们的智力水平不行,也就只能出去觅食,复杂的事干不了
但是像灵长类或者哺乳类的物种来说,它们的未成年期相对比较长一些,比如说乌鸦,我们经常讲乌鸦喝水的故事,而实际上乌鸦的未成年期就比鸡鸭鹅这种要长得多
那么,未成年期越长,跟提供良好的环境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因为不用为生计发愁
每天除了吃饱跟学习以外,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玩,所以,玩的时间,越长越好
你别误会啊,我说的小孩这种“玩”,跟我们理解的“玩”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很多家长觉得小孩玩就是纯粹的玩,是放松,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充电,其实孩子的“玩”,恰恰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小孩的“玩”有三种:
第一种:跟别的小孩玩,也就是跟小伙伴一起玩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相互“打架”嬉闹,是一种社交演练
因为拿小孩子做实验太过于残忍,所以科学家就拿小白鼠做“剥夺玩的权利”的实验(小白鼠的脑神经与人类极为相似),实验人员将一只小白鼠单独放在一个区域,然后给这个区域各种攀爬的玩具,如果一只小白鼠从来没和别的小白鼠玩过,它往往也会做各种嬉闹的动作,但是一旦跟别的小白鼠互动,它不知道做各种动作的时机是什么,它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这就好比步伐都会,但是不会跳舞,字都认识,但是不会连成一句话
所以,跟小伙伴玩,是一种跟真实世界之间的一种互动
那么第二种是什么呢?
就是玩玩具
小孩玩玩具,是在探索意外
有人观察,哪怕十一个月大的婴儿,都有探索精神
比如说一个球打到墙上弹回来了,婴儿看多了也就觉得没什么,但是他看到一个球打到墙上并且穿过去了,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
所以孩子都喜欢玩新奇的玩具,但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玩法,他们会用各种方式去折腾玩具,这里扭一扭,那里掰一掰,特别是玩具所产生的效果跟小孩预想的不一样的时候,他就会特别感兴趣
所以孩子哪里是在玩玩具,他简直就是在做科学实验
讲完跟小伙伴玩、跟玩具玩,那么最后一种是什么呢?
就是:跟想法玩
很多动物都会跟伙伴打闹和玩玩具,但是只有人类的孩子会跟“想法”玩
跟想法玩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就是可以想象不同的可能性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先给孩子玩一个带钥匙的音乐播放器,钥匙对了,它就能播放音乐,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对吧
好,现在实验人员对小孩说“这个播放器必须拿走,这里还有个积木,我们能不能假装积木就是播放器呢?”
然后我们就拿那个钥匙去开启假装的播放器也就是积木,当然积木肯定是没有音乐播放出来的,但是孩子们依然能够假装现在有音乐,甚至有些孩子还跟着音乐唱歌
好,接着实验人员又说换一个钥匙,将原先的钥匙拿走,发给他们一个错误的钥匙,于是孩子们又假装积木无法播放音乐,也就假装沉默
所以,孩子的“假装”能力是非常高级的
但是实验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这种“假装”能力,这让工作人员产生了兴趣
于是实验人员将有“假装”能力的孩子跟没有“假装”能力的孩子分为两类,让孩子设想事物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结果就发现:会“假装”的孩子能够想象出很多可能性,而不会“假装”的孩子没有这种能力
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级能力,想象不存在的东西,这是创造的起源
不仅如此,“想象”还有第二个个更重要的作用
想象的另外一个作用,是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而高普尼克认为,这个能力是包括大人在内所有人都值得学习的技能
这个能力在学术上叫做“心智理论”,就是说你要知道别人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他有什么意图,他有什么欲望等等
举个例子,比如说下面这个饼干盒
孩子们一看都认识,但是老师打开饼干盒,里面装的是曲别针
好,现在老师将盒子合上,问五岁的小孩两个问题:
第一:你知不知道这个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第二:你猜,别人会认为这个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正确的答案是我知道这个盒子里面装的是曲别针,我认为别人会以为里面装的是饼干
能答对这两道题,就说明孩子具备推测别人想法的能力,而研究表明,越是平时爱玩“假装想象”游戏的孩子,越能通过这个测试
我们一生都在琢磨别人怎么想,但是心智理论学习的最关键的窗口是在18个月到五岁这个阶段,也就是孩子最需要“玩”的这个阶段
所以,孩子的玩,是在学习两个很重要的技能
第一个就是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是怎么运行的,比如说玩玩具
第二个就是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儿,比如说跟同伴玩跟“假装想象”
而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心智理论,也就是孩子得学会理解人,而想要发展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玩“假装想象”
所以“玩”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休息或者奖励,而是学习,六岁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认字和学加减法,而是充分的“玩”
那既然说到让孩子充分的玩,而且玩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也讲到孩子想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是怎么运转的,那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学习跟玩呢?
高普尼克说,学习有下面三个渠道:
第一个渠道是自己摸索和试错,所有动物都会这种学习方法,这个东西能不能吃,那个东西能不能玩,这些都是小动物一出生就在大自然中摸索出来的技能,一次做错了重新调整以后再来再来一次,所有的亏都不是白吃的
那么第二渠道是什么呢?就是模仿
看看别人怎么做的,自己模仿一下,这个只有高级动物才具备,比如说大猩猩跟某些聪明的乌鸦之类的额,人类儿童也非常善于模仿
那么,除了自己摸索跟模仿以外,第三个是什么呢?
那就是听讲,请记住啊,这个只有我们人类会
好,关于听讲我们后面再讲,这一篇在我们来重点讲讲“模仿”,这个也是家长最应该注意的一个
人类的孩子非常善于模仿,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会模仿大人的表情
而且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级,他并不是什么动作都模仿,只有这个动作达到一定的目的,他才会去模仿你
这书里面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个平台的中间放一个玩具小汽车,两边分别放障碍物,小汽车如果撞左边的障碍物,小汽车就会发光,但是如果撞右边就不会发光,然后实验人员当着孩子的面随意撞击,有时候撞撞左边,有时候撞撞右边
而结果是哪怕两岁的小孩,当你把小汽车交给他的时候,他都会专门撞左边的障碍物,好让小汽车的灯亮
只有这个动作达到一定的目的,他才会去模仿你
所以人类儿童的模仿是把动物界的模仿行为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还是那个撞击的实验,实验人员特意离开,给小孩播放小汽车自行运转的短片,那孩子会不会模仿呢?
答案是不会,哪怕是一个机器人去做,孩子也依然不会模仿
孩子只会模仿真正的人
不仅是模仿真正的人,而且最好是关系亲近的人
这里有一个实验,两个实验人员在一个美国小孩面前做动作,一个说英语一个说法语,孩子会模仿说英语的那个人的动作
所以你跟孩子的关系越好,他越愿意模仿你
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的榜样
但是,并不是你的所有行为,孩子都会去模仿,因为他会时刻观察你
如果你本人很靠谱,知识丰富充满自信,跟孩子关系很亲密,孩子对你很有安全感,那么他就更加信任你的话,也会更愿意模仿你,如果你本人的一举一动很有教养,心地善良,你的孩子也会是这样
反过来讲,如果你自己根本就不读书,却在孩子面前刻意表演一个什么知识,逼孩子死记硬一些东西,他就会认为你不靠谱,也就不愿意模仿你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家长天天打麻将,却一直指责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孩子天生就会模仿,而且只会模仿真正的人,并且最好是他们亲密的人,而他们的模仿是一种高级的模仿,作为家长,他并不会模仿你的所有行为,他只会模仿你真正感到自信的地方,而你能表现出自信的地方,恰恰能够表现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上一篇讲的“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重要的多”
本书系列讲解参考以下专栏: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
樊登《2021年知识进化论》
樊登《成就孩子,12堂优秀父母养成大课》
注:本系列内容部分段落参考以上专栏文稿,如若侵权,本文将进行调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