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近7天的时间看完《我看电商2》这本书,觉得受益匪浅,而电商行业又是我感兴趣的行业。
所以借助这次主题分享,我想把这本书的内容做一个分类概括,消化吸收并输出分享。
真正构思这本书的结构的时候,发现其实作者这本书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每一小节都是就一个话题聊聊作者的看法。
要想把整本书浓缩成30分钟分享,我实在是有些不自量力。
所以最后我决定选取其中几个相对主流并且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切入。
如下:
一 剖析双11
二 对话O2O
三 C2C的拍拍
四 平台模式和B2C的模式的对比
五 风雨一号店
一 剖析双11
双11是电商行业的年度盛典。2016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1207亿。
可是,双11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从零售端来看,每年10月中到11月下旬,是消费低迷期。
从供应端来看,很多企业都希望在年底前清掉库存。
所以在一高一低的落差下,再结合无节造节的营销手段,这是双11产生的背景。
而为什么传统零售在销售低迷期,一直没有重大突破?
因为传统零售商城的容量有限,即便是商场24小时营业,商场可容纳的人数也是一定的。
更做不到在一个小时内突破362亿的交易额。
可是,这样的双11,以往带来了什么问题?
过度透支了日常的销售,导致很多商家一年的交易额都不如双11一天的量。结果大家都把赌注压在双11,少了平日的维护。
而对于顾客而言,也是冲着双11的优惠而消费。
最后的结果是,很多顾客都忘了是在哪家店消费的。导致用户的认知度很低,影响今后的持续销售。
除此以外,同时还有快递的积压和库存问题。
都集中在双11一天交易,积聚了大量的订单,导致商家无法及时发货,处理物流问题。有可能10天半个月才收到快递。
库存问题,有些商家备货太多,导致大量积压,备货少了,导致那天没得卖。所以双11,有的商家可以借此发财,也有人亏本。
以上这些等等的问题都是双11带来的问题,有待解决。
二 对话O2O
2015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O2O都非常容易找到融资。但在2015年六七月以后,风向一下子转变了,绝大多数的O2O都融不到钱,已经运作的项目融资接不上,新项目再去找投资人的时候,对方突然不感兴趣了。于是很多报道就说:O2O的冬天到来了。
O2O是借助互联网的营销手段,来更有效的吸引用户,产生更大的效能。
作者提出:在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里,要使O2O成为现象级产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点和一个核心。
两个基本点:
1 人口密度高
O2O基本是做周围3,5公里商圈的生意,这就对人口密度有一定的要求。中国内地很符合这个要求,在任何一个县城或者三四线城市,都可以找到足以形成O2O的生态圈。
可是如果是在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地方,人口居住分散,实在是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支撑O2O布局。中国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人工成本低
O2O的模式,大都是做的本地服务型行业。例如洗车,上门美甲,上门按摩等。这就需要人工成本很低才能完成。
例如在国内,指甲师在美容院上班,客人付费100元,指甲师可以拿30%~40%,商家拿60%~70%。
O2O上门服务的话,即便是多花30到40分钟的时间在路上,可是指甲师却能拿到80%~90%。这样还是可以操作的。
而在香港日本人口基数大的地方,人工成本却很高。客人付费100块,美甲师可以拿到60%,商家拿剩下的。所以多花30~40分钟上门服务的话,其实是划不来的。这样的操作空间是比较有限的。除非,客人愿意额外付费支付这份便利。
所以,O2O的商业模式是一般要建立人口密度高,人工成本低的两个基本点上。
另外,O2O的模式的核心是方便,而不是低价。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更多追求的是品质和方便,人们为便利买单的意愿也会越来越强烈。
但事实是,很多O2O只会倒流量,而没有介入到服务的实质和服务的内容本身上,也就是没有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以前是因为用户还没有形成网上消费的习惯,所以免费的模式就取得很好的效果。但需要明白的是,现在用户对免费的商业模式习以为常,如果只是靠烧钱补贴获得用户,用户对你的产品没有忠诚度。免费不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你现在继续使用,用户也不会拒绝你。只是大家都想通过烧钱拉用户,那就是拼谁的补贴力度大,这样95%的创业就会死在路上。
作者认为O2O的模式,关键在于能否在内容端,商品组织,服务本身,借助互联网提升效益。
而我个人觉得还可以补充一点,就是要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了解。 了解这个行业目前真正的状况,才能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
作者认为O2O是一盘可以下的很大的棋,只是切入点有问题。
三 C2C的拍拍
C2C模式正在弱化。是否会消失?
作者认为C2C不会消失,原因是C2C有很多长尾商品,覆盖面广。
例如,淘宝上有人卖新西兰沙滩的沙子;也有人卖苍蝇四肢健全的标本。因为C2C的交易的灵活性,使它对很多长尾商品覆盖面很广,这是B2C模式无法做到的。
拍拍网原来是腾讯旗下的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成立于2005年。2014年被京东收购,2016初,京东关闭拍拍网。
作者认为,京东关闭拍拍网,这是一步臭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拍拍网是C2C的老二。虽然只占额5%,淘宝占额85%~90%。但拍拍网只付出淘宝的1%,就取得相当于淘宝3%~5%的市场份额,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拍拍的存在,可以制衡阿里,使其时刻得保持警惕,不能高枕无忧。
而且拍拍网的用户来源于使用腾讯QQ的青少年用户。尽可能更早的,低成本的获得用户,让用户在你的平台上完成处女购,便能抢占先机的优势。
但京东却主动把拍拍关了。这无疑是把C2C拱手相让给了阿里。
作者认为,两军对垒时,最好把战火烧在别人的住战场,或至少在后院留下火苗。
在B2C的市场, 京东现在最大的竞争对手无疑是阿里。阿里本来是做C2C的,后来作者亲自以平台式电商模式也就是后来的天猫,切入B2C。
这是作者觉得京东关了拍拍网是一步臭棋的原因。
而我个人不认同作者的观点。
首先,京东和拍拍网的定位不一样。京东的定位是低价正品渠道。而C2C的拍拍,假货是杜绝不了的。两者的定位本来就是相违背。京东一边需要打造正品品牌,另一边又要打假拍拍,很难做到两面兼顾。而且C2C的假货是根本杜绝不了的。
在中国,假货是一种文化现象,很多人缺乏产权意识,根本原因是经济能力跟不上。买一个正品的Windows 8系统,正版要花200多元,但盗版只需要2元。100多倍的差价,对于一个月收入只有三千的人而言,诱惑力是很大的。
因此,京东关闭拍拍,把注意力集中在B2C,这个策略是对的。
一直以来,京东秉持着把亏损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尽可能低利获得更多用户,把京东是一个低价正品的渠道,这个观念灌输给用户,这个策略已经取得相当成功的成果。
最好的广告,是口碑相传。来自朋友的推荐,比通过广告获得的用户,交易转化率更高。很多小县城,乡镇的家电需求,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现在京东也在开发农村市场,在此投入了很多。
综上所述,我觉得京东关闭拍拍,是正确的策略。
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四 平台模式和B2C的模式的对比
为什么平台模式是主流?
1 获得用户成本不断攀升。
互联网发展很快,无数风险投资的涌入,导致获得用户的成本不断攀升。
电商行业刚开始时,
2003年,获得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大概是6~10元;
到了07,08年,大概是25~30元;
2015年,这个行业获取一个用户平均成本是100~200元。
十几年的时间,获得用户的成本攀升了10倍以上。因此,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平台已经在之前积攒了大量的用户,那你就可以通过用户流量变现。当然,前提是你这个平台对用户有足够的吸引力,具体表现为你有足够吸引人的产品,和能提供基本的购物保障等。
电商平台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流量制造和流量销售之间的价差,实现变现。
2 平台模式更容易找到避税的灰色地带。
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还有很多税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平台模式的买卖,更容易找到避税的灰色地带。
举个例子:如果是在B2C的电商模式,交易额有100亿的话,就要缴100亿的税。但如果是平台模式,同样交易100亿,平台收取了其中包括流量,广告或提成费共3亿,就只需要交3亿的税,其他的97亿就进入到平台的各家商家的口袋里。至于是否缴税,和平台无关。
假如你在淘宝消费索要发票,商家通常要求加价3%~5%。但如在京东自营,你买一台手机,你要求开发票,那是天经地义的事。税收的不完善,使得平台在中国很受中小商家的青睐。
3 电商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
早期阶段,消费者有个趋众购物的特性。消费者都喜欢大而全的购物平台,希望在里面,什么都可以买到。在电商的早期阶段,一定是大而全的消费平台更吸引人。平台的覆盖能力肯定会超过B2C买卖模式。因为采取买卖模式,每开发一个新类目,就需要有自己专业的买手团队,就需要和供应商谈进货,需要有自己的仓储系统,制定定价策略,控制商品毛利等。平台模式的话,你只需要保证你有足够的流量,做好招商,增加几台服务器,基本就解决了。
但是随着大家消费能力和消费要求的提高,消费者会更倾向于垂直型的消费平台。例如:想要买相机的人,可能更倾向于专卖数码产品的平台。喜欢喝葡萄酒的,会想要去专卖葡萄酒的专卖店买。
为什么电商的买卖模式很难盈利,而平台看起来容易的多?
如图,平台模式的成本构成只有市场推广。而B2C电商买卖模式除了各种成本支出,还有售价竞争。
平台模式的局限
1 用户体验很难统一。
因为在淘宝上购物,不同店铺,要分开下单,分开咨询,售后服务也会不一样。例如双11,有些店铺在双11当天就发货,有些可能要等到10天以后才能发货。这样就会给用户造成不好的体验。
2 难以实现经营效率的最优化。
例如发货和配送。分开下单,分开发货,这本来就是整合资源的浪费。之前天猫淘宝都有尝试建立集中仓储发货,但都失败了。因为商品的特权属于商家,各自有各自的库存和商品管理的考量。
3 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品质缺失。
平台的模式给消费者提供了多方对比的方便,也给商家带来低门槛的交易渠道。但同样商品的多家店铺的竞争,虽然使消费者买到相对低价的商品,但过度的价格竞争,背后带来的肯定品质的缺失。
平台模式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1 获得用户成本的水位落差在缩小。
流量变现原来是建立在用户低成本的基础上,这个水位落差在缩小。
假如获得用户成本一直上涨,你之前低价积攒的流量就可以采取低进高出的方式实现变现。但是获得用户成本也会趋于稳定,那中间的落差也会趋向于稳定,利润空间也趋向稳定。
2 灰色区域不可能永远持续。
随着税务制度的完善,逃脱发票以此降低售价,这一定是不可长久持续的。
3 消费者走向成熟,消费者需要更专业更垂直化的服务。
国内的零售竞争多年来一直都是围绕价格,很少从商品创新,服务创新的角度建立差异化。随着行业的发展,随着消费者购物要求的提升,平台的不足一定会突显出来。
五 风雨一号店
1 一号店是一个特殊的现象。
因为一号店拥有沃尔玛的血液。2015年,沃尔玛全资收购一号店,在同一年,创始人于刚礼盒刘峻岭相继离开一号店的管理层。
2 围绕一号店事件,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2.1 创始人对管理权的把控。
借鉴一号店管理权之争,在融资路上,丢掉股份可以,但不要放弃对企业管理的支配权。AB双轨投票权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不少公司就是采用这样的安排来保证创始人的话语权,例如当当,京东,都采用了这样的结构。
2.2 公司发展过程中,扩张和成本把控两者间的平衡。
在过去两三年,沃尔玛参股直至51%一号店的股份,沃尔玛提高了雄厚的资金,所以一号店扩张是比较快的。沃尔玛同时在产品类型,销售区域,经营模式,三个维度上进行扩张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花费大量的资金,烧钱打广告,获取用户。
而沃尔玛是传统零售企业,传统零售企业的利润是占交易额的1%~1.5%。
假如沃尔玛投资一号店10亿,那它就要在别的地方赚1000亿,才能抵消回来。
从这个角度上看,传统零售不像VC的投资,把钱任你烧,沃尔玛的容忍度是远低于一家风险投资企业。
3 一号店面临的考验。
3.1 人才流失
中国的创业公司,走的都是兄弟创业路线。大家一起共同拼搏,有期权有股票,公司成功了,一起获益。而传统的零售管理,还是以固定工资为准。线下企业,年薪30万就能请到很优秀的店长。而中国电商企业,一流人才基本都需要足够的股权驱动。
这次管理权变更后,换成美式管理,意味着更加规范。可是人才的大量流失,新人补缺不上,这是一号店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3.2 市场投入减少的同时,怎么维持销售增长。
沃尔玛接管一号店以来,市场的投入正在逐步减少。试图止损的最大挑战就是销售能不能维持同步增长。如果没有足够的复购率和用户留存率,销售就会停滞甚至下滑,导致市场份额减少,在中国的声音减弱。这是沃尔玛的第二个问题。
4 我的思考
沃尔玛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供应链和商品整合能力。那一号店是否和沃尔玛相结合。客户在一号店下单以后,在附近的沃尔玛就接单负责配送,或者有合作的速递公司。这样可以解决快消品的配送成本高和实效问题?
以上。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