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微,我是纯文科生一枚,确切是应该是艺术生一枚。我的思维方式在过去的20多年都是纯纯的感性思维,比如我喜欢一个东西和讨厌一个东西都是凭感觉,我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合理靠的是认知和经验。
后来忽然有一天,我发现很多东西是可以计算的,不是单靠计算器的计算,还有很多加入了社会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人的内心消耗的计算,我发现用这样的思维判断,很多时间完全不用纠结,只用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即可。
花半秒钟就看清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当你第一次发现思维方式如此神奇,背后总有那个别有洞天的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你会感到震惊的,经济学就是这么一门神奇的学科,当然要配上丰富的实例,才能让经济学生动起来。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
中国读者对于杜十娘肯定是有深刻印象的,因为语文课本里面就有一课——《怒沉百宝箱》,一个我们今天定位于性工作的女性,居然这么有钱,而且不止她一人,貌似古代有些名气的这类从业人员,都很有钱。
但是今天这类人员却完全算不上高收入人群,而且社会地位极低,这是为什么呢,争论很多,但是经济学家——史蒂夫·列维特,却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答案
现在愿意和男性免费发生关系的女性增多了。
例二:
史蒂夫·列维特特别喜欢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话题,比如他分析逐年来美国社会犯罪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时,得出的结论居然是——
合法堕胎法案的推行
多么不相干的关联,但是史蒂夫·列维特居然通过数据,解释的合情合理:
美国合法堕胎法案推行后,堕胎费下降,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要不要这个孩子。而统计数据显示,那些在不健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有更高的概率去犯罪,他们中有很大比例是本来想被父母打掉的孩子,但是因为法律不允许,出生了。 合法堕胎法案推行,那些有大几率犯罪的孩子根本没有出生,所以犯罪率也下降了。
例三:
平均分配社会资源到底好不好呢?美国商学院的教授就在自己的课堂用自己的学生做过一个实验:平均分配
取消考试成绩,按照班级每个人的成绩,算出班级的平均成绩,大家不再有分数的个性差异,也不再有不及格,大家都是一个等级,第一次考试后班级的平均成绩是B,好学生看到这个成绩就想我学习不学习成绩都会下拉贴补成绩差的同学,我还是不学习好了;成绩差的同学想,反正有好学生贴补,我再也不用不及格了,那就不用学习了,结果第二次平均成绩就变成了B-,第三次就成了C.
经济学就在讨论这些让社会存活下来的规则,让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这不是一个单个人的考量,而是整个社会长远发展的考量。
有没有觉的很有意思呢?其实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比较和选择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去看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需要推测才能看得见的东西。
今天《得到》在赠送26万人订阅过的薛兆丰讲的极简经济课,有这么四个核心的概念,我贴了出来,原课程网址如下:
https://pic1cdn.luojilab.com/html/poster/picqq2xDkEgXlTVGDB9MOx6.html?spm=appsylbt
稀缺:稀缺就是东西不够,比如缺钱,缺资源,缺朋友,稀缺到处存在,但人有人的办法,稀缺能给我们带来约束,集聚能给我们带来丰盛。
耐心:耐心就是推迟消费,迂回生产的动力。人不仅会及时行乐,而且会深谋远虑。人看的越远,就越有耐心,而人越有耐心,产品就越有价值。
依赖:依赖在经济学里有特别的含义,它指的是每一个人时刻都需要和别人合作,但又要提防别人不靠谱的情况。人们对依赖既爱又怕。
协作:就是有意无意的共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