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旭光
旅行是一次心灵的大充电,也是生活的一次重新洗牌。旅行是一次跳出你生活规律的新鲜尝试,也是你领略不同风景、感受不同风情的美好体验。
这一次,我们来到了佛国圣地“五台山”。走之前,我们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还差点报了旅行团,实在是太不知了。因为,据各大旅游网站所述,冬天去五台山实在不算什么明智的选择。
首先不说它山上的积雪,让人想到冷。只看他周边生长的叶子枯黄的植物,以及稀疏的人群,就显得没有生机和人气。这样的一次旅行又会有什么热闹和值得留恋的地方呢?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做起来是挺难的一件事。我首先得说服我自己,否则,是不会有开始的,我有点浊。
其一五台山是一处人文景观,不是自然景观,所以,季节对景观的杀伤力应该不是很大。
其二《红楼梦》中宝姐姐说:“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要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该管林姑娘的婚姻了,你说忙不忙呢”夏天人多的时候,如来佛都忙不过来,何况和尚啊,法师啊,根本和他们说不上话,再说人太多我们住哪。我打趣和舍友说:“趁菩萨不忙,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赶紧说,好带去,让菩萨保佑”。
其三虽然我不信佛,但是我想体验的是佛家的清净,而不是热闹的观众,人多自然是不行的。再说,如果是真正的信仰佛,不可能夏天,乘着良辰美景去,而冬天窝在家里,冷落佛。
不如我们就去为清冷的圣地增加一些人气吧,这样决定之后就上路了,两个人,两个包,天微亮,就出发了,开启了这一趟佛国之行。
行驶到五台县,感觉目标近了,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勾勒心中的五台山的模样。首先,肯定是一座山,所以我们先看到的应该是山脚,会有山门,然后仰望,能看到山腰,因为树叶脱落,只剩干枯的树枝,所以幸运的的话,会看到隐隐若现的庙宇。
因为是五台,又听说是莲花状,所以先去到的应该是较低的中间,看到的是禅院林立。回望四周,四座山峰上应是庙宇层叠。
由于这样的山谷结构,在山风和谷风以及水蒸气的相互作用下,这座莲花状的天空会有群群云雾笼罩。再加上佛家香烟弥漫。整体呈现的应该是一幅烟雾缭绕、如梦如幻、宛如仙境的唯美画面。
一直的期待看到它的那一刹那,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在这份急切心情的牵动下,不住的向车外打量,生怕错过分秒。四周的人开始议论起来了,略带紧张的四处凝望,却只辨的些许的庙宇,和古式的旅馆。我所期待的的山脚没有看到,因此也就没有那座神奇的山了。突然司机说:“台怀镇到了,大家准备下车了。”
我们略带疑惑的面面相觑之后,走下了车,迷迷糊糊的要被带着住进了旅馆。冬季人真的很少,一车人,来旅行的只有四个;旅馆真的很空,住进来的也只有四个;旅馆真的很冷,被子加毛毯都哆嗦的不行,半夜时不时的被冻醒;旅馆的饭,真的很贵,20块钱的两碗刀削面,不对是汤,偶尔有块面片,吃着实在无奈。
半夜醒来的几次,都带着一丝丝的悔意,是不是来得真不是时候。这几年真的还没有被冻醒过,真是花钱买受罪那。可是当新一天的曙光,沿着窗帘缝偷偷钻入双眼时,心中的悔意顿无,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期待和欣喜。
带着损耗的希望和头脑中模糊的路线上路了,按着指南针北边的方向,前行着,在登上一处台阶之后,看到了来五台山不能错过的五大寺庙之一“殊像寺”。
期盼已久的惊喜,并没有如期而至,拜了文殊菩萨,出来之后,问一个路人买了一张两块钱的地图,打开一看,原来这就是五台山的中心了。事情总是这样的,你越怕它发生,它就越朝着你担心的方向发展。然后有点失望的把地图册合上,背面愕然写着几个大字“旅游指南,谢绝买卖”亏我还砍了半天价,从5块砍到两块。真是“乍雨乍晴春不定,花开花落两无情”那。
说实话,自然景观我还可以去欣赏,去感受,一步一个脚印的去领略。可人文景观,比如寺庙禅院林立的五台,对于建筑除了直逼双眼的外形,其他的一概不知,对于佛学,除了电视剧、电影里边的少林武术,也是知之甚少。我没有建筑学佛学方面的知识,也就没有欣赏这些的能力。
看来看去,走的虽然也不快,但心里已然慌慌匆匆。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乍现眼前时的第一印象以及门前牌匾的大字,甚至连两边的对联横幅都没心思细读。五爷庙,有人还愿,唱戏;塔院寺,大白塔,五台山的标志;这是鲁智深醉卧山门,这是杨五郎出家为僧;一直到了最高的“菩萨顶”门票10块,拿出学生证,说了半天都不给半价,就更没心情进去了。走马观花一上午不到就把这一带的寺庙群逛了个遍。
感觉心都快关上了,身在寺庙中,心在山门外。不禁想到《红楼梦》中妙玉自称槛外人,宝玉回曰槛内人。看来天生与佛无半点缘。走到罗睺寺外,一对俏皮的石狮子,看着就想笑。就经不住的想进去寺中一看。
进去后,门都是关着的。有一大师拿着一塑料带青菜和尖椒,进入离我们不远的一所房舍,我看到了炊烟,袅袅而上,这定是厨房。一个想法就蹦出来了,既然我不懂欣赏建筑,不懂佛文化,要与佛也无缘,何不去吃一顿斋饭,也算是不白来一趟,我总吃得出饭的味道吧。
主意打定,可是问谁好呢?左右两边都有和尚经过,想问,可是张开嘴之后又闭上了,万一拒绝咋办呢?这时厨房一位大师出来洗菜,拣、拨、洗,看着大师娴熟的动作我的心就这么一定,不如试一试“大师我们能吃斋饭吗”。大师说:“能啊,只要你在客房住着,就可以来吃”。“那客房在哪呢?”暗自窃喜的问。
大师边洗菜边抬头说:“你去南边客堂问问那位师傅,看有没有空位”谢了大师,拿出指南针,朝着南边走去,冷冷的风扑面吹着,心里却有了一丝暖意,见到大师一问,大师说:“施主抱歉,客房已满,你到南边的显通寺问一问吧”。我们就一直往下走着,看到院中有一师傅,双手揣在袖中,踢着碎石,很是悠闲,跟师傅一打听,原来已到显通寺的后门,他们吃过午饭正在散步。告别师父,来到了正门一问,客房是满的,进去要收门票,而且学生证还是无效。真不来气,怎么就塔院寺才认可学生证呢?和尚也太贪财了吧。
撤!撤!想着黛螺顶一看就回吧,这世间哪有清净地呢。斋饭也吃不到,真佛也体会不到。在去黛螺顶的路上看到一群喇嘛,在晒太阳聊天,看他们聊得那么起劲不如就去试试,选了一个慈眉善目的一问,那师傅说跟我来,就这么一问,五台山终于肯展现出它不同寻常的另一面了,牌匾上写着“广仁寺”。
暖暖的客堂,热热的食物,和蔼的大师,色彩斑斓、精雕细琢的千年古刹,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我的心情两个字“温暖”。吃饭的时候,筷子夹到一块肉,有点疑惑不解,心想应该专门为你我这样的俗家子弟准备的。尖椒肉片,味道不错;小碗的大米,闻起来香喷喷的;辣子白菜,恰到好处;豆腐青菜汤,热乎乎的。三个字,很知足,斋饭原来这么香。
下午,阳光温暖的时刻,来到了“智慧之路”通往黛螺顶的阶梯。起初,看到一位大师拿着小扫帚清理台阶上残留的积雪,旁边放个钵,里边不是食物是钱,明白意思了。看了下大师,觉得他还不算老,等见到年纪大的再给,我们这次出来的预算很拮据。接下来看到,一个小和尚上登一个台阶行一个“五体投地”礼。看到他的那一刻,心里酸酸的,不过不是为他酸,而是为自己酸,我都这么大了,我有为一件事这么认真过吗?我没有,从来没有。
他年纪已经不小了,胡子头发发白,皱纹满布,站直都不太容易,却行着如此难的大礼,攀这么多台阶。这次就忍不住了,钱不够就不够,大不了少买点东西。慢慢的走近大师,擦身,渐渐的远离大师,我知道他给我的已不仅仅是震撼。他让我相信生命中真的有些东西是值得坚守的,值得为之付出身心的,哪怕我已不能站直,必须依靠拐杖行走,可是那要何妨呢?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在黛螺顶的佛殿中,我虔诚的拜着各种文殊菩萨,起身的每一次都注视着菩萨的眼睛,感受着佛的神奇。
晚饭,揪片细粉条,还有肉丝。旁边的桌上一群喇嘛也在吃饭。我忍不住往他们碗里看了看,和我们吃的一样,那么他们也吃肉?呃,无解。旁边来了三位阿姨,聊天时,我就把我的好奇说了出来,阿姨说;“这里是藏传佛教,五台山黄教最多,他们不杀生,但他们吃肉,只要看不见动物被杀就行,这也是他们和咱们这边佛教的区别”一个疑问,没了,另一个疑问要起了“阿姨,你们来几天了,有没有听大师讲过佛法呢”阿姨说;“我们来好几天了,我跟一位智空大师学佛,100多岁的高龄了”。“那我们能不能去听呢?”名副其实的高僧那,有点迫不及待。
“他昨天刚刚回去,不过明天是冬至,有一个大的法会,我可以带你们去”。另一个阿姨说:“你们这还算与佛有缘,要不然花钱都不一定能听到,好多人想听,要么不开,要么开了他回去了,反正这不好等”心想,吃了斋饭,听了法会,其实我与佛也蛮有缘的。第三个阿姨说:“明早,敲你门,意思就是去大厅集合了。”
迫不及待的等待着这一刻的来临,实在太兴奋了。第二天早早的洗漱完毕,等着阿姨敲门,看着时间一秒一秒的走过,很是期待接下来看到的一切。门响了,收拾完东西到了大厅,却没人,等了约两分钟,出了大厅,走到大院,好几位大师的房灯已亮,不过院内没人。
走到门口,借着微光看到门栓是开着的,心想他们是不是去了昨天看到的佛学院了。轻轻推开门,沿着小路走去,看了下手机6.20。向着远处有光的方向望去,估摸着肯定没走远,一边听着可能出现的说话声和脚步声,一边判断着。直到佛学院门口,除了风声什么声音也没听到,佛门紧闭。
时间到了6.40.看来不是这,只能原路折回。急匆匆的向着广仁寺走去,突然听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转头望去,是风铃,风铃下灯火通明,难道是那里,走近一看“广化寺”,门也是虚掩着,推开门进去,只有左侧的偏方有灯光,我轻轻的移动步伐,从窗外看了进去,是和尚不是喇嘛,左边一个小和尚并一个老和尚,右边和左边对称。
都是一手念珠一手木鱼,对着一本泛黄的佛书,诵读着,这就是诵经了,一种久违的激动冒了出来。以前在电视上也看到和尚诵经,但是,当亲眼目睹这一切,却还是让我灵魂出窍,原来生命也可以是一件多么庄重的仪式。
趴在窗户上注视了一会,觉得不妥,在现在这一情景下,显得我就一小偷,不好。赶紧踱步撤了出来。惜别了广化寺,在夜色的陪伴下回到了广仁寺,正堂后边灯火明亮,难道在那里。
果然,诵经声从屋内传出,趁着有和尚出来的当儿,我进入内堂,看到了阿姨们,按着阿姨说的步骤,开使聆听佛法,却没能听的懂。中间大师在诵经,左右我们在旁听。非常严肃,非常庄重,非常神圣,此时觉得佛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可以让心变得很静,什么都不想,就这样静静的,听着。
吃完早饭,本想去中台顶,但是看着地图结合着指南针也没能走到上去的路,却看到了“三塔寺”,院门是闭着的,不过旁边是高僧圆寂的舍利塔,简单却不缺精致,很古老的黄色,更显神圣。接着误打误撞来到了菩萨顶坐落的那座小山下,小山被一片树林覆盖,翻越树林来到了菩萨顶的后门,四周没人,我们就大大方方的逃票进去,也解了昨天不拿学生证当回事的气。
看了康熙、乾隆五台礼佛记事,拜了文殊菩萨,正好有导游为别的旅客讲解,就跟着听了一遍。确实人文景观,没有导游的讲解是看不出名堂来,因此,菩萨顶也成了这次旅途,了解最深的一座寺院了。
午饭时间,红烧肉,西红柿鸡蛋,白菜粉条,大米、馒头,蛋汤。真丰盛,狼吞虎咽的吃了一个大饱。告别了收留我们的“广仁寺”来到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一座寺庙,这次心甘情愿的花了全票的价,进入正门,“显通寺”三个字被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柏树垂下的青绿色的叶子遮住,若隐若现,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好像曾经在哪个清幽之地见过,此刻却没能想起来。
越看越不想走近,因为在这个角度,看到的才是我心中所想的那个五台山,脚步越来越慢,感觉越来越棒,意境越来越美。显通寺中有两座庙宇,都有千年历史,因此有人打趣说显通寺里的的砖一块也值几千吧。正堂门口,温暖的阳光打在脸上,一位大师围着院子花栏的边,一遍一遍的走着,双手裹在袖间,可能是饭后散步,也可能是在想着什么妙语佛言。
不经想到《红楼梦》里,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文中的对话,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合着就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想到这,就忍不住问起大师来,大师每个人心中对佛都有自己的理解,那您心中的佛是什么样的呢?大师笑曰:“莫可名状”
我就说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可见,关于佛还是能说点什么的。您怎么认为呢?“我没有认为,我在这修行了十几年了,佛就是佛,摸不着,看不到,”大师在围着花栏走了约一半后对我说:“但是你可以通过否定来肯定他”。我一时也不明白大师说的,陷入了沉默。大师则一直围着花栏走着……
看着殿内佛像的眼睛,想象着佛的至善至美,感受着佛的奥秘。
一种信仰能够穿越千年,成为普罗大众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转经筒,发出清脆的金属声,一下一下地击在心上,心就安静了;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一遍一遍地传入耳中,让本来安静的心更加安静了,什么都不想,就这样静静的听着……
回来之后,总是想起在塔院寺大殿西侧看到的那一幕:一位年迈的苦行僧在行“五体投地”大礼,身形佝偻,每次起身都不能站直,却依然坚持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再逆着按此顺序起身,一遍一遍的重复,以表达对佛的恭敬。
双手,两侧脸庞冻的通红、额头发紫且凸起好多,唯独眼神却显得异常坚定。风冷冷的吹着,我这么年轻,只是走着,都直发冷。不禁问旁边的导游,他们这究竟要做多少才算完呢?导游说;“一生要做十万次”我转过头木愣愣的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幕。
不知这位大师已经行了多少个礼,还差多少才能表达对佛的虔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