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4年在深圳实习的时候,一个香港同事Kim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和我的年龄差不多,我问他为什么会从香港过来内地实习,一次聊天时Kim告诉我:当年大学工作的时候,因为他普通话不够好、无法胜任国内客户的项目而没有给offer,他一咬牙就申请了深圳的工作,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之后他重投简历,终于回到了香港投行,从第一年分析员做起。
有其他实习生问他:你晚了两年多进来从最低级别做起,值得吗?他笑着说:一点都不,每个人起点不同,我这两年在在这里呆得很开心。我很多香港朋友都还在没前途的香港小公司抱怨呢,我现在的收入和前景好太多了!”
那年我们一起实习的那群人,我已经时候有点面目模糊了,但是我一直都记得Kim开心的笑容。
01我见过不少事业失败一蹶不振的人,我身边也有很多这种例子,每次因为困难赚不到钱的时候,他们就会一脸灰暗地说:“只懂这一个行业,干不了别的,这辈子命不好碰上行业衰落了,要是早十年我早发了”。
我也见过婚姻不幸福深深自卑的女性说:“过了30岁的离婚女人在中国根本没人要,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在和这些人交流的时候,我的能量场会越来越低,因此我下意识会减少和避免和他们交往。这一类人的共性,就是对现状不满意,又把原因归因为无法改变的事实:
不满意君:
因为我家没背景没人脉,帮不上忙,现在都要看资源。
因为我本科学校/上一份工作经历不够好,好公司不要这种背景;
因为我的性格不适合这个行业,不用试肯定做不好;
而我也遇到过很多“迷之乐观”、“越挫越勇”的朋友,背景和人脉并不比上面这些人好,但同样遇到挫折和瓶颈时,他们的归因往往是一些能够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希望君:
我现在客户基础还没完全建好,再努力多跑跑就会好了;
我还没学会这一块知识,所以这个职位没拿到,我回去再加强一下重新试试;
我英文还不够好,没拿到这个offer,所以现在每天都在练呢
我遇到的乐观主义者很多,我也特别被这类人所吸引。远的不说了,我妈就是个超乐观的例子。
接下来谈谈我妈的经历
为了养家,我妈八十年年代初从收入不高的餐厅老板娘勇敢转行到深圳做生意,付出了很大努力重新开始。
没想到事业刚上轨道就赶上了投资失误,企业破产重组,1998年我妈灰溜溜地跟爸爸一起定居在了东莞的一个镇区。
我妈看看我们三兄妹,一咬牙骑个摩托车自己去外面闯荡,20多年来承包饭堂、养殖鸡、地产甚至安装老虎机做网吧,什么行业都做过,从文弱女生到独挡一面的女性,几起几落,绝处逢生。
我听我妈说得最多的就是:“路要往前走、想办法,不会就学,不行就再找路,天无绝人之路。”
妈妈的努力给我和妹妹都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
我发自内心的觉得和我妈这类人的沟通充满了希望,一直用“悲观vs乐观”、“负能量vs正能量”直到我最近阅读著名心理学者Angela Duckworth的《Grit(坚毅)》一书,之前粗浅模糊的感受忽然变成了清晰的分水岭。
03《Grit》书中提到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E. P. Seligman的实验发现:
大家看完这段话,再对照我上面总结的两种不同人对逆境的归因,是不是豁然开朗了?
Angela总结:乐观者对应的是“成长心态”,因为“暂时”“特定”的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和尝试来去除。而具备“固定心态”的悲观者总结失败的原因都是永久和普遍的,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基本没用。
轻微的问题在悲观和固定心态的解释下也会演变成巨大的灾难,演变成“习得性无助”。
导致绝望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痛苦” – 心理学家对‘习得性无助’的解释。”
我一直努力调整自己乐观的看待生活,也一直建议大家不要被悲观者拉下水,原因就是这两种归因思维影响的绝不是工作表现本身,而是会给生活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
最后总结
从悲观到乐观的分水岭就是这一句话:
认为坏事的发生是由暂时和特定的原因导致的,
而好事的发生则是由永久和普遍的原因导致的。
人们自我激励时说得最多的一句尼采名言是:“那些杀不死你的,使你更强大。”Angela在书中修改了这句话,我也把它送给大家:“杀不死你的东西有时会让你更强大,有时也会让你更脆弱。只有找到了摆脱痛苦的解决方法,才会使你更强大。”
学会如此应对失败和挑战,比成功更重要。所以我在招募伙伴的时候,辉煌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坚毅和乐观才是。
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