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哈姆雷特,也许是并没有精读的缘故,并不十分认同屠格涅夫对于哈姆雷特的指责,因为我丝毫没有觉得哈姆雷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怀疑主义者或者是虚荣者。“利己主义者”和“怀疑主义者”是一个哲学术语,含义比较丰富,但如果是人们的平常理解,“利己主义者”大概说的只是形容一个人自私自利,但从哪里可以看出哈姆雷特自私自利呢?他不过是在面对着摆在自己眼前的事情罢了,况且,整部剧就是写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的过程,如果他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那么他又何必舍弃自己的爱情或者是冒着失去生命、与自己的母亲关系恶化的危险去复仇呢?何不忍气吞声,装聋卖傻到底,因为这样做,他才更有可能过上平静而优越的生活。至于“怀疑主义”,但凡什么东西被贴上“主义”这个词,就往往有过分、绝对的意思,然而我也并没有觉得哈姆雷特有过分怀疑自己以至于无法做出任何举动或者整个思维混乱不堪的现象,他只是在不断地追问,在思考。而“虚荣心”,这个评价让我觉得更为奇怪,屠格涅夫的论据是认为哈姆雷特蔑视世间,想逃避却又怯于放弃生命,论据的无力我就不多说了。区别于屠格涅夫,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给我留下最大印象的一点,是他的真。
有人会指责哈姆雷特懦弱,不够果敢,错过了杀死自己叔父的最佳时机,才会酿成悲剧。我觉得这个评价不太中肯。首先,哈姆雷特先是背负了丧父之痛,随后因为自己的母亲在父亲尸骨未寒之时与自己的叔叔成婚,他不单单是对于母亲水性杨花、背叛父亲的做法感到羞愧,对自己叔叔的不义感到悲愤,美好爱情的白色巨塔也在他心里逐渐崩塌。然后,在父亲的鬼魂告知他自己是被叔叔,也就是自己的新继父谋杀时,复仇的火焰一下子燃烧了他的全身。但是,他又绝非像雷欧提斯那般冲动之人,可以直接提着剑跑去叔叔面前讨一个说法。他也许是因为考虑到自己母亲的处境和感受,也许是因为想要先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而不是鲁莽行动,也也许是出于对于自己孤立无援的处境的了解,亦或是因为自己在接连受到激烈且负面的感情的炮轰下没办法快速理清自己的思绪,反正,我认为哈姆雷特没有马上去报仇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他又不是像堂吉坷德那样对骑士精神有着绝对并且疯狂的膜拜,也并非像阿喀琉斯那样勇猛无敌、所向披靡,他并不生活在英雄史诗当中,他只是一个人,他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思考并且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理性地安排自己的复仇计划。所以,我认为普劳曼等人的说法就相对客观——“哈姆雷特拖延复仇是由于外部环境于他不利,而且任何人都难以克服这种环境造成的困难,因而哈姆雷特的延宕在所难免。”
而至于为什么在安排戏剧,确认自己的叔叔的确是杀人凶手后,他没有在那个时候杀了他,这里在哈姆雷特的独白中,我们也不难找到答案。他说“要把握更为凶残的时机”,也许是碍于宗教,也也许是碍于哈姆雷特自己的个人原则或者是内心无比激烈的愤恨,他不愿意在自己的叔叔祷告时杀害他。我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将他复仇的延宕归结为他懦弱。如果他真的懦弱,害怕淫威,那为什么他要跟自己的母亲强烈地对峙?为什么会敢于对自己的叔叔出言不逊?
我觉得既然这部作品既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那么他的一大主旨应该就是宣扬人个性的解放,宣扬理性,提倡怀疑精神,而我们的哈姆雷特很显然都符合以上的标准,我在上文皆有提到。至于怀疑精神,我还能够补充几点。哈姆雷特除了会去求证事实外,他也勇于怀疑自己,文中好几处独白都表现出他处于极度的挣扎当中,不断地拷问自己的心灵,批判自己的懦弱,比如第三幕他在探讨“是存在还是消亡,这是问题的所在”那一段,他指出“思虑使我们成为懦夫”,第四幕在得知福丁布拉斯外出征战只为一块不毛之地时,他也在自责自己没有去做该做的事,就在这反复的思想斗争中。哈姆雷特就是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不断成长,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复仇的幼苗在熊熊的火焰中不断成熟,没有半点英雄主义的突兀和虚伪。哈姆雷特复仇之路的心绪变化,他的矛盾,他的挣扎,他对于母亲的指责,对于叔叔的憎恨,这是我认为他真的最大原因,他的感情以及内心都是真的。
哈姆雷特对于事实的求证、对于自己原则的追求,对于“真善美”的固执,是我认为他真的第二个原因。至于有人说他理想主义,我也承认,哈姆雷特的追求确实是理想化之下的纯粹,因为他并非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曾经在德国留学,受到那里人文气息的熏陶,他对自己真诚,对别人真诚,对生活也曾有无限向往,他是一个正义的人。我也承认悲剧的酿成的确也源于他的这份理想主义,但但凡理想主义遭受灭顶之灾,现实也一定给予了它不少的打击,这里我就不细说。我唯独不能接受的观点是指责哈姆雷特懦弱、自私或者把悲剧的原因仅仅归结于他的个人性格。难道对于“真”的追求也该被世人指责吗?
也有人会认为哈姆雷特绝情。这也许是归因于他对于自己的情人奥菲利亚的决绝吧。但是,哈姆雷特纵然在这里的表现是决绝的,但我感觉到更多的却是他的可怜、真实。哈姆雷特在得知自己父亲被谋杀的噩耗后,狼狈地去找奥菲利亚那一幕,使我十分震撼。根据奥菲利亚的叙说,“他拉住我的臂腕,握得我紧紧的,然后往后退,把手臂尽量伸直”,“他开始瞅着我的脸端详……他这样呆了很久……他发出一声可怜而沉痛的长叹,好像要使他的身躯爆炸破裂,结束掉生命,然后他放开了我的手。”。在那时,哈姆雷特对于奥菲利亚的感情是多么复杂呀!他渴求纯美的爱情,又因为母亲的乱伦使他不敢相信女人的忠贞,也不敢相信爱情的真诚。可是,他依旧“紧紧”地握住爱人的手,也许是想要割舍却又难以放下,于是“往后退”,他想要从爱人的脸上重拾对于爱情的希望,于是他“呆了很久”,但最终,也许是他没有找到那份希望,也也许是因为背负了复仇的使命,所以他不得不放手。这些,都体现了他对于“真”的追求,体现了他的“真”。他并不真的想辜负自己的爱人,尽管在后文他恶狠狠地叫她去修道院,对她冷嘲热讽,甚至直言说他不爱她了,但他对于奥菲利亚的感情全都在他看见她的葬礼时的惊讶显露无疑,如果真的绝情,又何必近她的坟墓,想看见她最后一眼呢?又何必在她死后对自己的母后说“我眷爱我的奥菲利亚,四万个弟兄的爱加在一起都抵不过我的数”呢?
屠格涅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张革命净胜以及牺牲精神,站在他的角度看来,也许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思考在集体面前,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不值一提。但哈姆雷特无疑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尽管他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的精神无论处于那个时代,都是必须的,他是我们作为“人”这么一个个体的真实写照。他真诚、勇于追求理想,同时也会因为现实的无奈以及矛盾愤恨不满、不知所措,但只要我们一直像他一样保持一颗不断反思的心,就一定会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做自己该做的事。
这就是哈姆雷特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