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对纸的抵抗弯曲的能力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增加纸条的宽度与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首先我用古代建筑的视频引入,让学生观看视频片段,并思考:他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简易的房屋和桥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相似点,让学生明确房屋、桥梁等结构主要是竖着的柱子和横着的横梁共同支撑的,进而有效地完成了对横梁和柱子两个概念的教学。
接着展示受损的桥,房屋图片,让学生意识到横梁比柱子更易弯曲,所以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将学生的猜测加入课堂: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猜测阶段,学生最多说的就是材料、长度、结构、大小,宽度和厚度有的班要在引导下才能说出来,有的还提到柱子的一些因素,我有疑问的是:是我的提问不准确,还是说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多多猜测?我只提取需要的部分?
科学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猜测上,接下来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方案是比较简单的,再对探究时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以及哪些条件应该改变,哪些条件不能改变,什么时候记录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学生在讨论后基本上能够完整的设计实验方案,并且思考出以上问题。
本课的实验过程是比较简单的,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发现,一样的材料为什么承受的压力不一样,在这个环节我也让学生进行了讨论、分享。
在得出结论以后让学生思考,同样的材料横着放好还是竖着放好?并说明理由。横梁是不是越厚越好呢?如果要保证他的厚度,又能节省材料,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讨论、分享,为下节课探究结构打下基础。
这堂课我遇到的问题有:
1、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有的学生能跟着老师思路走,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有的同学一直游离在课堂之外。
2、本堂课与学生交流较多,学生分享、交流,此时我发现班上其他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在我引导总结的时候每次都得管纪律,使课堂不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