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见了两个小伙子,组织第三届三人篮球赛,找我商量招商的事情。
本来人已经感冒的不行,想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就赶紧去看医生。无意中触动了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打开话匣子,聊了一个多小时,确实,生活中应该多接触陌生人,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维角度和社会资讯。
他们也是新创业者,前面两年搞了两届,都是初级运作模式,也没有怎么大规模的宣传,也没有什么大的赞助商,但是,他们说去年是一家广州的做体育用品的客户投了30万冠名,而且没有提出任何苛刻的要求,只是说你们能怎么做就怎么做,反正这点钱也不是个事。(广州的客户怎么这么优质?!)因此他们做为新手型的主办方,也没有更大的挖掘广告价值,不外乎就是赛场现场的挡板广告,加上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报导,然后就是网络自媒体的推广。
今年,他们开始研发一个约赛app,希望通过比赛也推广一下,然后今年想要扩大招商范围,增加互动群体,其中有一个对象是针对本地的地产商来招商,并且可以定制一些引流的活动到楼盘现场,这一点倒让我很意外,他们居然这么清晰的知道开发商的需求。然后就是找我探讨哪个开发商机会比较大,于是我要了解今年的推广渠道和推广方式有什么升级的变化?开发商投个五万十五,也不是什么事,关键是要看你这个比赛的推广规模,影响力多大。
他们讲,准备拍一个系列视频,然后在整个赛季网络推送,主题是篮球与城市的故事,拍一些励志的人和事,然后植入赞助商的产品或场地,以此来加大推广的影响力。这个点引发了我的兴趣,我说,这样一来,事情就倒过来做了。我们不是为了一届篮球赛,去拉赞助商,然后为了回报赞助商,给了他们广告上的曝光扬名。我们是要把一个体育赛事打造成一个城市的文化和情怀,借助体育锻炼中平凡朴实的个人,展示他们取得的成效,来展现一个城市的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植入企业形象,嫁接成为企业的宣传片。(看看这些年来的泰国的广告片,我们都会被感动,并不由自主的转发)这样才能提升比赛的档次,也可以让赞助商感觉更加体面。实际上就变成了众筹一个形象广告片,然后对接到一个相关的体育比赛,使到整个赛季的推广更有吸引力,更具病毒式转发的内容,这样让加入的各方都获得推广的叠加效应,主办方+参赛者+亲友团+赞助商+围观者+广大市民,形成一个互动的传播圈。讲到这,他们也兴奋起来了,说回去好好再推敲深化方案。
他们俩位,也是刚刚创业不久,头脑里是有点想法,可是社会资源一般,人手也不多,这样的创意虽然好,可是他们实际操作起来会变成什么样?以他们这样的资质去招商,价值是不被高估的。特别其中一位是从一家影视广告公司出来的,看样子也是兄弟朋友合作一段时间后拆伙的,还是自己干比较好?
送走了他们,心里不由得浮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总要细胞分裂呢?”
这个问题又在我脑中浮沉,是的,我们鼓励创业,年轻人确实也是需要从创业中去锻炼和成长。可是,每一个刚刚创业的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资金不足,人员不足,业务不足,所以在客户面前总是弱势的,没有议价权,特别是创意行业,一条片五万十万也能拍,你一家新公司一咬牙二万也能接下来,反过来这样的费用,怎么养得起好的团队?怎么保持高质量的产品?自然就是靠老板一人包打天下,底下的人学了一两年也熬不住了,自然又是分裂出去再开一家。这种现象在潮汕地区应该是源远流长,个个都是天生当老板的料,个个出来单干都能混下来,反而变成公司都做不大,市场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客户手里,大家为了生存,都靠低价维持,然后当老板的再想点其他副业捞点外快,自然员工也自己私下炒更兼职赚外快。
这样的状况,变成做专业人才没前途,每个人都在刚刚学到一点皮毛的时候,就开始变成业务员,拉生意,自己办工作室,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业务性的杂务上,专业性的跟不上,很多高层次的事情都没机会参与,没时间做透。这样就造成整个行业进步缓慢,还没长大就裂变,一直处于青黄不接。
真希望他们这个比赛能做五届十届,队伍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