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在这个气温最高的节气里,大江南北大暑风俗究竟有几何?
民间大暑风俗较多。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传承着不同的节气生活风俗。喝暑羊、食荔枝、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斗蟋蟀、送大暑船等风俗目前已沿袭下来,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展示着不同的文化韵味,闪耀着不同的智慧光芒。
大暑时节在饮食方面有哪些习俗呢?
夏天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喝暑羊是流行在鲁中南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暑习俗。枣庄的一位市民朋友说:“伏暑的羊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温中散寒、健腺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早已成为农闲时期人们饭桌上一道风味俱佳的滋补美味”。直至现在,逢大暑日,流行喝暑羊地区的羊肉汤馆,还时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因杨贵妃喜食而闻名,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在大暑时节福建荔枝莆田人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荔枝含有果糖和多种维生素,富含营养价值,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水之中,大暑时刻取出品尝。这时候吃荔枝,最为惬意、滋补最佳。富有经验的老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堪比人参。目前荔枝在各大超市基本上都是抢手货。
民间素有进入大暑伏天喝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就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具有清凉祛暑的作用。相传古时候,很多地方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供来往路人喝,这弘扬着人间朴实的真爱,绽放着人心向善的情怀,传递着友善和谐的正能量。年年三伏鹿城中,处处凉亭茶水红。解暑行人好歇脚,民风古朴今犹同。如今,凉亭已很少见,不过在温州,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民间素有大暑吃伏姜的习俗。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置太阳下进行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大暑时节,喝杯伏姜,好处多多。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喝过伏姜后,人体会发热,促使身上毛孔张开,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还将体内病菌、寒气一同带出。由于这一时节伏姜的独特功效,业已汇成经验之谈,代代相传。
褰裳戏水黄昏后,饮罢伏茶燃伏香。烧伏香是大暑前后一项传统的节日活动。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在这一时期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繁重。因此,百姓会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穴位,可治疗多种顽疾。因此,大暑烧伏香的这种传统习俗也被留传了下来。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时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是用蟋蟀相斗取乐的一项娱乐活动。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如今已被废除,但民间仍保留了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追溯始于唐代,后经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已有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因斗蟋蟀娱乐性强、参与度高,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浙江椒江口附近,逢此时,人们会专门举办大暑庙会,其中最主要的祈福仪式,就是“送大暑船”。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相传晚清时,这一带病疫流行,以大暑前后为最。民间认为这是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等五圣所致,于是建五圣庙,祈佑平安。后选大暑为供奉日,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以示虔诚。流传下来,便形成了“送大暑船”的传统习俗。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在这酷暑盛夏,雨水频繁的大暑时节,建议大家传承喝暑羊、食荔枝、饮伏茶、晒伏姜等习俗,平心静气,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