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良
一、三大瑰宝简述
窃思“神剑门”仙学之道,囊括中华传统文化三大瑰宝。武学、书画、医古。
1.武学
上古之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争实武学之源。黄帝造兵器,开武术之先河。明清以降,派、门林立,至以姓氏立名者,皆失古风。已非原始之真诠。独神剑一门言祖而不言师,不著套路,阐以“字拳”为宗,另僻蹊径。密传十七代而不宣,倡仙学附诸本身而修练,独道天成。是原汁原味的古法传承。
2.书画
远古之数千年岩画,各地都有分布。春秋的“礼崩乐坏”和战国的“百家争鸣”, 外在之“礼乐”体现,逐向内在书画之探求,以述心迹。战国之《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图》,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盛唐吴道子之《送子天王图》、《孔子像》。后人称吴道子为“画圣”,有“吴带当风”之美誉。降至宋元更是书画和鸣。书分六法,画分十三科之巨细。
3.医古
至于医道,从人类萌成起便与疾病夺命。先有诸家《本草》,民间《验方、偏方》、《刺血》之法、《砭针》之术,后有思邈之《千金》、仲景之《伤寒》;又有《珍珠》、《雷公》、《医部》、《汤头》、《衷中》诸书立论。至东汉以后的医家,诸如张仲景、陶宏景、华佗、巢元方、孙思邈均是先修道后成医。遂将《黄帝内经》奉为医家之祖庭。修身养生之至宝。元、明以降,医家科目细分,又有医家十三科之别。
二、神剑门书画之源
1.采千古之遗韵
理扶质以立杆,法垂条而结繁。书画一道,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晢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其有理、有法、有术、有数、有气、有诀。
2.承三丰之古法
书画一道,“关家”之承继者。书、画、刻无一不能。先有三丰祖之《龙行大草》在握。又有五祖瓜尔佳氏色拉春《指画秘诀》在兹。启古圣先贤之书画立论,承独擅“飞白”之书立说。几有攸益。
3.擅关师之家风
关师其“飞白”书论曰:“六书(篆、隶、楷、行、草、飞白)畅行于古今,上下千百年而不断。惟飞白不传久矣。今据所知概述如次:飞白早倡于晋唐,它的风格不次于其它书法。失传原因每多不晓。其实飞白失传是世风变迁所致。据云是书家见匠人粉刷墙壁,会通而兴。其妙处是以刷代笔。尽使转执用之法,别具一格。谈飞白者,只知飞白之飞白,而不知它是蕴藏六法之长。飞白之奇,不是仅在丝外之处,而是在于包括六书之处。在纸上忽隐忽显,合乎字之白多黑少之理。故列入六书而称飞白。写飞白要懂得改善工具。匠人用刷即如士人用笔。在墙壁上的婉转,也就象在纸上的自如。一经体验刷的多变,每每胜于用笔。刷平而性能本身具有折、叠、扫、描之能,毛笔紧而圆,其情不出笔之本能,而出自在人使,因此刷胜笔一筹。士人远匠,每多鄙视,因此传人很少,日久淹没失传。刷非普通之刷,必须炮制成熟乃能应用。否则只能刷,不能写。(制刷之法今已无传)。飞白虽列于六书之尾,但其法超过六书之首。飞白兼楷书之正,行书之揭,隶书之折,篆书之转,可称融会数法归于一途,所以欲精于飞白必须先懂得六书。先熟于其它书法,打下基础,飞白自然应刃而解矣。反之只通其一。知楷不知行,知行不能草,知隶不知篆,单工于此者实难语焉。扁笔板刷用法不同,笔可正用,亦可旁拨。刷则倒而指之,逆而转之,点划成云卷,一点虽小而多变,一划虽直而藏屈。圆则帖意,方有碑味。宁野勿俗,宁怪勿苟。绝非江湖上所写的字里藏花,花里有字,要坚持士气,勿走邪道,飞白乃精”。
关师其“飞白”书又论曰:“飞白更须兼善,兼善而后精。飞白扁笔有丝,用墨加油、转卷、折叠、钩抹、牵带,都是别具一格,绝非任笔所之。散任无度,散者放也。此皆古人所留法中之法也。看之似乎容易,得之最难。千百年依然存在,其精微奥妙,可想而知”。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神剑门书画之品味
1.重“书卷”之气
神剑门书画之品味,全在于趋雅而脱俗。其书画论极尽精详,无不道及。可谓“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不入其门,实难窥其堂奥。故有多读书,读好书之因在先,后有“书卷之气自然上升,市井之气自然下降”之果。神剑门以“字拳”为宗,无“国学”之深厚底蕴,实难入其门也。
2.重“天真”之学
其倡也“文人书画”之品味。称“诗、书、画”为“文人三逸”。“琴、棋、书、画”四大雅兴。讲求读“古文”不得观释义。用“天真”去学,去逐步理解。不受它人解释诱导而出偏。其法也应先人之教“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于道”。躬行“法自然”之道。
3.重趋“雅”而能脱“俗”
“雅、俗”之说,古人早有定论。学习“书、画”实际上是一门综合而庞大的学科,它包括国学、诗词、文赋、美学、释、道、儒三家之学。这种读书的需求,形成的是“书卷之气自然上升,市井之气自然下降”。要趋“雅”而脱“俗”,这一“雅”和“俗”的区别,
“静”和“燥”是其分水岭。这在《兰亭叙》中说到,在诸葛亮《诫子书》道及。在嵇康《养生论》中均有所述。静而雅,燥而俗也。
4.重内在“涵养”
涵养,是写字作画的重要第一关。字既写的不错,画也画的不错了,这不过是成形成章而已,还没达到登峰造极,所以必要蓄而涵之,温而养之。怎样才能做到涵养呢?涵养必须先知六书的性情,懂得六书的神韵,在这种基础上加以涵养。书谱(原文)有云:
“虽篆隶章草,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注:此篆之性情也)。隶欲精而密(注:此隶之结构也)。草贵流而畅(注:此草之神气也)。章务简而便(注:此行之安排也)。全系涵养之道。”
然书谱又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硬,和之以娴雅。故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此段不仅详申涵养之道,而且指出传统性是千古依然不变的,并提出学书者要体量自己年龄的壮与老,要及时的加紧学习。光阴不等待人,一百年不过顷刻。快快入门窥探书法奥妙之理吧!
5.重“法于阴阳”而生字
笔为阳,纸为阴;墨为精,水为血;精血合,阴阳动而生字。人为笔,地为纸,精血是身中宝。人活在世上天天用身体写自己的历史,正如用笔在纸上写字;所以字不能乱写,人不可胡为,才能写出一手好字,活出一个美好的人生。
6.半书半画半“读书”
“半书半画半读书”。什么意思呢?无论你是学书法,还是学国画。需要用一半时间去写字,另一半时间去学习。需要用一半时间去画画,另一半时间去学习。学习与“书写内容”和画“主题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是相当重要的。
今见书者,不知其书写内容之出处。画者,不知其画主题内容之喻义。为何如此呢?实是今人比不得古人。古人要背诵四十万字的经、史、子、集,而今人能背诵二万字就不错了,因此“学习”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
7.重学有“法”读有“矢”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如“白驹过隙”,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画典籍中精选精读是为关键。必由师教,方可不枉徒劳。没有明师指路是最悲哀的事情了。
所学也是因人而异,有以修身为主的,有以武学为主的,有以字拳书画为主的。这也是本乎关老教导“先求专精,后求兼善。”的原则而定的。有多个弟子都是是练了几十年武术,从师十几位,见功夫上不了身,而投奔本门的。这就应了关老之说,“以养为练,以练为养”,相辅相承。光练不养功夫不能上身,练则有,不练则无。如何了却“生死之关”?唯有神剑门是修已修人,一切全在“自然”中运化。门外者,虽博学而不能窥其堂奥,虽练武几十年而不知武学真谛。
8.重“修身”至上
内修之法识之无形,听之无声,全在自知自觉。其理高深莫测,其法简单易行,只是诚心守恒而已。门规所限,非入门弟子不传,又有口传“得诀归来好看书”的要诣,还有只能口传而不能录入文字的“东西”。
先师关亨九先生尝曰:“人之学世间任何一技,必正心诚意对之。你对它有情,它对你有意,久而久之,必成情深意重之旨趣。”又说:“学任何一技,其理、法、术之三昧不可缺一。使学人明理见性,明白道理,豁然开朗而通达。不避寒暑经年,方能通神达化矣。”
[if !supportLists]四、 [endif]神剑门的承继与发展
神剑门谨遵三丰祖独倡“仙学”而矢志。集修身、武学、书画、医古为宗。
其博也,大也,实难语焉。想关家之承继,功德累累。
关师之“书画论”,看一遍便有一遍收获体悟,读一次便有一次之体悟。观一段有一段的乐趣,视一章有一章之裨益。其教化人生者诲尔谆谆,其艺学之传也由浅入深。其高士之文质,如春风拂来,暖意尤滋。其雅人之辞话,如春雨浸润,入于心田。
关家密传十七代“武当一脉”确是武当绝学,是“天人合一”的理法。如果不是在修练中提高国学、历史和释、道、儒三家之学,还有武学、医古、书画、诗词等多方面文化的积累,继承是有一定难度的。复杂的东西往往用天真去理解反而更为便捷,毕竟“大道至简至易”。
弟子们通过学习终于体会到理、法、术、修、练、操的真正内涵。其中一弟子虽未入本门亦介入本门修练,精神面貌一新,他自已表述收获最大。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精神”方面的,无论释、道、儒均不例外。黄帝内经也说“精神”决定病情向哪个方面转化,正是“心为精神之舍,精神乃性命之根”是千古不易的道之理也。
有人买了本门的书《武当太乙神剑门真宗》,认为就能学会了,真是太天真了。既未“得诀”,如何能把书看懂呢?因为本门的学习程序是“指心、授诀、传格物、开枷卸锁”。
“文史学会”古柏先生多次访问关老,并撰稿宣传,对发展本门有很大的裨益,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密传十七代原汁原味的理法,得显于世。
相信本门的继承发展,在武协的统一领导下一定会发扬光大。使世人分享传统文化的魅力,“同臻寿域,共跻春莹”。
观神剑门书风雅韵,如羲之显世,欧、柳、颜、赵盈门;苏、黄、米、蔡入室;翁、刘、成、铁居家,引诸书家粲然而笑矣。
独倡之意,于古法传统之承继,开今人新识之先河。重其根本也,以达枝繁叶茂。绝非“世风”之“拔苗助长”,“涝水而夭”也。今集众段落,以为警世之恒言。杜随“风”而远度矣。
愿更多的人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倾心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