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楼》可谓是机关算尽,十面埋伏,读者如不仔细品味就非常容易地落入作者设下的圈套,糊里糊涂地进入作者安排的境界场面,随波逐流。
在《红楼梦》第十五: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这里出现了铁槛寺与馒头庵两个名词,而且特别作了如下交待:原来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其中阴阳两宅俱已预备妥帖,好为送灵人口寄居。不想如今后辈人口繁盛,其中贫富不一,或性情参商:有那家业艰难安分的,便住在这里了;有那尚排场有钱势的,只说这里,不方便,一定另外或村庄或尼庵寻个下处,为事毕宴退之所。”
“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
如此一番解释便把铁槛寺与馒头庵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了,其实这是一个伏笔,也是轻易地把读者骗过去了。
在弄权馒头庵这段故事里,作者其实更是附带写了一个寓言。这个寓言便藏在“铁槛寺”和“馒头庵”的名字里。在这回故事里,作者并没有揭晓谜底。直到小说第六十三回,通过邢岫烟介绍妙玉时,才说出了:“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看到此处,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铁槛寺”也并不仅仅是铁槛寺,而是指祖宗为后世子孙所遗留的福泽;“馒头庵”也不是馒头庵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终究的归宿。
“土馒头”三字出自唐人王梵志《城外土馒头》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喫一箇,莫嫌没滋味。
宋人范成大有诗曰: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到此我们应该明白了,曹雪芹在此所设的“铁槛寺“与“土馒头”是另有深意的。
世间万物,少不得尘归尘,土归土,所有不安分的人,也终究逃不过做“馒头馅”的命运。如此再来看“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就觉得更加合理了。王熙凤以为自己修一封书,便赔了两条命,坐享三千两,瞒天过海,恣意妄为,很有本事,其实她不过只是仰仗祖辈的积势和福荫罢了,等到这好处用完了,祸事自然就不远了!
更可怕的是,无论是王熙凤还是秦钟或者是智能儿,他们虽然身处于警醒人心的馒头庵中,,然而却是执迷不悟,他们竟集体在这馒头庵中做着肮脏的勾当。
那么,王熙凤、秦钟等究竟在馒头庵中做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肮脏交易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是王熙凤弄权:王熙凤此番来此铁槛寺,栖息馒头庵,并不是来游园观景的,而是作为一场重大丧事的负责人,作为宁国府的临时大管家全权负责秦可卿的丧事,而这铁槛寺就是贾家寄放灵柩的地方。馒头庵就是水月寺是王熙凤显示身份的休息场所,其实她就是住在铁槛寺,与尸骨未寒的秦可卿仅一墙之隔。
秦可卿与贾瑞之死是《红楼梦》中是几乎同时展开的,而且两人都死于情欲,是《红楼梦》大悲剧的开始。本来,这两个人都与王熙凤差不多年纪,属于夭亡。特别是秦可卿是王熙凤的侄媳妇,生前知己,临死前托梦于王熙凤,语重心肠,体贴关照,甚至警告: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要居安思危,防乐极悲生。在梦境中王熙凤是有点醒悟的,然而在现实面前她已经把一切都忘记了。
老尼姑静虚也是一个不清静之人,静虚不静也不虚,虽处于这佛家尼庵中却脚踏红尘,与世俗交往密切,她巴结王熙风,是想通过王熙凤强行干涉民女张金哥的婚事。王熙凤一方面是权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贪财,于是借用贾家的威权,写信给当事地官员强行拆散张金哥的已配婚姻,逼其另嫁,结果是两条人命,作孽深深。而王熙凤却轻而易举地受贿三千两银子,面不改色心不跳,更重要的是从此王熙凤滑向了弄权受贿的不归之路。
秦钟,此番死的是他的同胞姐姐,是重孝在身,念其姐姐生前对他之关切,他此时应该悲痛于心,守礼举哀,然而他也同样的被欲望所左右,丧心病狂,竟在这馒头庵里与同样六根未净的智能儿调情作乐,干不洁之勾当。
所有这一切都在这馒头庵里发生,这说明人性的永不自觉,不见棺材不掉泪,即使棺材就摆在这一墙之隔的铁槛寺,处在馒头庵里的人还是执迷不悟,依然在干着肮脏的事,这不得不让人叹息,让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