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风凛冽的日子,爷爷因咳嗽在床上硬躺了三日,终究忍受不住在后辈的“责怪”声中第一次被送进住院部。他长条形的瘦削脸庞干瘪着,两颊深深地凹陷进去,泛着不健康的黄色。他难受地咳嗽了几声,混杂着呼噜呼噜的不曾化解的痰声,在空荡的8108病房回荡着。两个眼神却是炯炯发亮的。
这辽远的咳嗽声却令我眼前浮现出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汪文宣。他患着肺病,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无声且痛苦万分地咳嗽出带着缕缕血丝的痰。
汪文宣是巴金的作品《寒夜》中的人物,他性情温吞软弱,做人总是那么“老好”,以至整个生命都被慢慢腐蚀,消融殆尽。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一年间,日本人攻陷贵州的传闻令人惶恐不安,时不时的警报声让有能耐有本事的人都纷纷逃难。整个城市都充斥着恐惧和死亡的气息。但更令人压抑的,不是中日战争,而是家庭婆媳间,或是理想和现实间的对击。
1.小公务员的逆来顺受
他从悲欢离合的梦中醒过来了。他还有一种怅惘的感觉。
汪文宣是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亦是书香门第。他和妻子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他们曾经受到西方现代新思潮的熏陶,在个性解放的信念下结合,又有着共同的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然而,艰难的生活仿佛磨平了这个男人的锐气。他默默地做些校对文字的工作,索然无味却不敢反抗。他希望的,不过是保住自己的小编辑职位,家庭平安和睦地生活下去。
然而,这样看似卑微的梦想也无法得到满足。他和妻子的婚姻没有法律证明,只是两人自愿地结合十几年。这十几年来,婆媳战争此起彼伏,婆婆看不惯媳妇整日打扮地花枝招展,像个“花瓶”。而妻子也对婆婆地讽刺诘难不堪忍受,委屈万分,进而据理力争。
夹在妻子和母亲中间的汪文宣是痛苦的。他深爱这两个女人,也深母亲和妻子深爱自己。然而,他善良,胆小,软弱的性格注定无力解决她们之间的矛盾。只能任凭硝烟堵住自己的咽喉。侭管他挚爱妻子和母亲,愿意为他们牺牲自己,但他的卑琐,平庸已不能再获得妻子的爱情,更无力抵抗社会对他经济的,精神的压迫,终于肺部烂了,喉咙哑了,在抗日胜利消息传来之际,满怀怨愤死去。
他没有呻吟,也没有抱怨。他默默地送走一天灰色的日子,又默默地迎接一天更灰色的日子。他的话更少,因为他害怕听见自己的沙哑声音。有时气闷得没有办法,他只好长叹,但是他不愿意让母亲听到他的叹声,他总是背着人叹息。
他再不敢有什么妄想。甚至德国投降也不曾带给他快乐和安慰。他听见人说日本在一年内就要崩溃,他也笑不出声来。那些光明、美丽的希望似乎都跟他断绝了关系。他觉得自己就象一个衰老的车夫,吃力地推着一辆载重的车子,一步一步地往前面走,他早已不去想什么时候能达到目的地,卸下这一车重载,他也不再计算已经走了若干路程,他只是一步一步缓慢地走着,推着,一直到他力竭的时候。
小说写汪文宣面对婆媳间无休止的争吵,那种左右不是的精神煎熬,以及对家庭破裂和自己的生命逼近尽头的清醒预见,读来让人有一种厌倦感和窒息感。
2.漠然等待vs决绝出走
飞啊,飞啊!好像有一个声音反复地在她的耳边轻轻地鼓舞她。
妻子曾树生是巴金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和汪文宣不同,他年轻美丽,充满活力,思想开放,她不甘于生命青春就在这般的琐碎繁杂间消失,她要“活”,要“自由”,要“热烈”。然而,她的内心藏着孤独和苦闷。
一方面,她爱自己的丈夫,也曾经想按照传统道德的规范,作循规蹈矩的妻子。可是,当她一回到家,面对平庸且被病魔控制的丈夫时,心里不自觉地生发出恐惧和压抑,而婆婆明里暗里的挑刺又让她忿忿不平,不堪忍受。所以,当年轻健壮,富有的陈主任出现在她面前,邀请她和自己一起逃难离开时,她犹豫,惶恐又无法拒绝。她几次三番地下定决心离开,可是看到病床上丈夫对自己无法割舍的爱情,她心软了,她决定留下来,她努力想唤起对儿子小宣的亲近感,企图说服自己。
可另一方面,她的潜意识是想要逃离的。她看到病入膏肓的丈夫,看到处处刁难自己的婆婆,看到和丈夫一模一样性情的儿子,这一切都让她觉得压抑无趣。她想要为自己而活:
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似的家中枯死。我不会对你说假话:我的确想过,试过做一个好妻子,做一个贤妻良母。我知道你至今仍然很爱我。我对你也毫无恶感,我的确愿意尽力使你快乐。但是我没有能够做到,我做不到。我自己其实也费了不少的心血,我拒绝了种种的诱惑。
我曾经发愿终身不离开你,体贴你,安慰你,跟你一起度过这些贫苦日子。但是我试一次,失败一次。你也不了解我这番苦心。而且你越是对我好(你并没有对不起我的地方),你母亲越是恨我。她似乎把我恨入骨髓。其实我只有可怜她,人到老年,反而尝到贫苦滋味。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她把我看作在奴使她的主人,所以她那样恨我,甚至不惜破坏我们的爱情生活与家庭幸福。我至今还记得她骂我为你的“姘头”时那种得意而残忍的表情。
然而,对于要走向的新的生活,曾树生却亦是茫然的。
3.小人物的悲剧
寒夜写的是凡人小事的悲剧,是当时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却不愿正视的黯淡风景。
里面的汪母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辖制的人。她看不起媳妇,总拿自己结婚时被大轿抬进来的历史夸耀,拿女子的“三从四德”的尺子丈量树生,当然横竖看不顺眼。她爱自己的儿子,可是却为自己的自尊和骄傲,轻视与媳妇有关的一切事。在争吵中不肯让步,不愿带着儿子去看树生推荐的西医,任儿子痛苦地夹在精神和肉体的煎熬中,可以说,汪文宣悲剧的一生,和汪母宠溺自私的爱不无关系。可汪母却同样有着慈母的情怀,她也是读过书的女子,却被迫为了生计屈身作老妈子,为了省钱自己洗大盆的衣服,一遍遍地请中医为儿子医治,最后看到不成人形的儿子,哭着要求去看西医……母亲对儿子的爱不消说,是深厚的,却是被扭曲的爱。
哼,你配跟我比!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那花轿接来的。
她气愤,但是她觉得痛快,得意。她起初还把这看作好消息。她并没有想到她应该同情她的儿子。
她忽然想起来:是我害了他,累了他。她想哭,却极力忍住。“不,是那个女人害他的,”她反抗地想,她竖起眉毛来。
《寒夜》中除了汪文宣最后在肺病中死去外,还有两个人的死亡。一个是汪文宣昔日的好友陈柏青,他曾经是文学硕士,朝气蓬勃,可是妻子的离去,时局的败落让他以酒消愁,浑浑噩噩,在堕落和消沉中无法自拔,最后被车轧死。另一个是汪文宣的同事钟老,这是在公司里唯一对他友善关心的人,最后因霍乱去世了。
将近300页的长篇中,《寒夜》有一半的文字是心理和环境描写。你可以看到开篇出现的漆黑街道,一个不知去往何处的男人茫然无措地徘徊;望见三楼的窄小窗户里,一根蜡烛闪着微弱的光芒,一位日渐孱弱的老人痴痴等待;不忍直视病床上儿子无声咯血,只能用纸笔和老母交流……你可以听到谩骂声,叹息声,啜泣声混杂在一起,一个又一个的剪影使人如临其境。
4.后记
读《寒夜》,不可错过的是巴金先生写作的后记。我一直很诧异,处于新婚后不久的甜蜜时光中的作家,却能纯粹靠想象构思这个家庭破裂辛酸的故事。后记给我了答案:虽没有真实的汪文宣的存在,他却是当时社会无数怯懦的知识分子的缩影。小说虽不是真实的,可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他都亲眼见过,所以为什么整部书里从未刻意提过悲哀却让人读完感受到无比悲哀的原因,他经历过,他体味过,他有资格和能力去驾驭它。
我写汪文宣,绝不是揭发他的妻子,也不是揭发他的母亲。我对这三个主角全同情。要是换一个社会,换一个制度,他们会过得很好。使他们如此受苦的是那个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生活这样苦,环境这样坏,纠纷就多起来了。我写《寒夜》就是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
读《寒夜》,一字一句都浸透着小人物命运悲哀和无奈。巴金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作家,他真正希冀的,不是博得同情,而是这些暗黑的文字能幻化成一把把锋利的刀,作为武器劈出一道道光亮。
借作家之口:它不是悲观的书,它是一本希望的作品,黑暗消散不正是为了迎接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