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离生活太近了,于是就感觉不到语文的存在了;语文就是生活,所以就把语文当做家常便饭了;语文老师把语文教学和生活隔离开来了,课堂教学枯涩酸腐、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语文就不被当一回事了。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写个请假条、完成一纸情书、介绍一下简历,是生活和情感的需要,要有一定的语文能力;签一个合同,制定一个章程、打一个报告,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需要有一定的语文能力……你的一个热情的问候、招呼和你缺乏活力的应答会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你和别人交往时发现别人逐渐不理你了,你发话时别人不跟着你应和了,你该考虑你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不是出问题了……
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语言的、主观的表现形式。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源泉。由此,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需要改进的就是:使语文教学更紧密地接近生活,而不是远离生活。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观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发展语文素质。
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走进大千世界,走进万千人生,走进繁杂生活,以欣赏的目光审视她,以热爱的心灵感受她,以审美的标准发现她,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她,这就是生活中的语文,这就是语文中的生活。
无疑,强调语文教学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力图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桥梁”。但是,重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绝不是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虽然日常生活是教学存在的依据和背景,但是自教学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两者之间就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日常生活的主体是芸芸众生,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是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事件为基础的活动领域,而教学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不仅表现为继承、传递和保存,更多的是显现出变革现实和创造未来的能动力量;日常生活具有自在性,而教学具有自为性,教学不是为了使“我”适应生活,而是为了通过“我”作用于现实生活,使生活变得更适合“我”的生存;日常生活具有经验性,往往以零碎和松散的状态出现,而教学具有学术性,必须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强调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
事实上,强调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为了凸显对学生的关注以及对语文实践性的重视。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选择真实的生活材料,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促进学生感知和领悟文本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到阅读中来,也把学生所学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完整的生活,既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把学生完整的、多样化的生活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智能碎片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语文教学应充分尊重语文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应抓住生活,利用语文无所不在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学生的社会语文学习活动和课堂语文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随时随地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把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技能的培养之中。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大环境里参与、体验、内化、表现,能真正获得适应社会生存和自身发展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