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印象,人物特别多,但每次提及都能知道是哪个,原因在于作者在介绍人名前,都贴标签,例如“卖豆腐的杨百业”“喊丧的罗长礼”“开货车的牛爱国”等
第二印象,通篇看完,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但是又通过描绘一个个小人物,从侧面看,人始终是孤独的,书中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理解和寻找被理解中苦闷度日。
能理解的人,一句顶一万句
不能理解的人,一万句不能顶一句
第三印象,这书尺度还挺大,居然能过审,读到男t,读到拐卖儿童,读到县长关系户等,多次感叹这居然也能播?
tian 朝长期“言论自由”搞的我畏手畏脚不敢乱发表过激言论,轻则无法过审,重则难免lao yu之灾,高压下人心惶惶。
剧情有些荒诞,但荒诞中暗讽当朝者混乱的关系网,用心办实事的人都免职了,昏庸无道不管事的人安享晚年。点评出这个,还想再读一遍这本书,文字艺术确实了得
第四个印象,不知道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情,未交代年历但又能把氛围烘托到能理解并共情的地步。文中有县政府,又有衙门,还有火车,看似年份是冲突的,但又巧妙的避开了历史赋予的刻板印象,抛开历史时代特色只谈小市民的生活,妙。
第五个印象,文中小市民太多,但很多都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多个视角描写,但很多例如“杨百顺”的父亲,文开头多次以第一人称提及,后文描写的篇幅太少,感觉人物不太丰满,或者是如今看惯了单一主角的戏,这样一看,本书还体现了虽然是小人物,但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静下心来细细思考,这本书值得研究的地方还很多。在各大媒体搜索本书解读,都是些皮毛的找到了最能引起人共鸣的流量点“人对了,一句顶一万句”放大,这么看就大大低估了这本书的含量。可见人心浮躁,我也浮躁,多静下心来用心看看身边的人和事,就会找到不同。
相信自己。